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3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野蛮”生长 半耕半读

40后:小小孩童挑大梁

  杨佳奇

  本报记者 韩林园

  上世纪40年代,许多孩子穿着父母做的带补丁的衣服,在街头巷尾奔跑嬉戏。跳皮筋、捉迷藏、用纸板做小船……简单的小游戏就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快乐。有时候,大自然也是“游乐场”,他们上树摘果、下河捉鱼,感受着天然的美好。

  尽管条件艰苦,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格外深厚,大家一起结伴上学、下地帮忙、田间玩耍。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们,常常回想起那些童年往事,心中温情满溢。

  “野蛮生长”的自在时光

  “小时候的生活很苦,不像现在孩子过‘六一’有那么丰富的节目,但我们精神很富有。”生于1944年的徐金福回忆起童年时光,脸上露出温暖笑容。

  徐金福出生在义乌市佛堂镇竹园村,家中兄弟姊妹3人,他是最小的一个,因此常常“继承”哥哥姐姐的衣服。

  “那时候,我们穿的都是妈妈用布头做的褂子,上面缝着布扣子。哥哥姐姐们的衣服穿不下了,妈妈再改小让我穿。”徐金福回忆,当时姐姐的衣服布料很花,妈妈就会用染料把衣服染成黑色,再修修剪剪,改成一件合身小褂给他。

  那些年,徐金福总是穿着二次改造的衣服和小伙伴们玩耍,但谁都没有看不起谁,因为大家一样。

  拿纸片折纸飞机比谁飞得高,捡瓦片打水漂看谁打得远,或者干脆卷起裤管下河摸鱼捡螺蛳……那个年代,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们的玩具。

  但说起童年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大家一起爬墙看电影的时光。

  佛堂镇没有正规的电影院,村民们能看上电影是沾了解放军部队的光。

  “当时解放军部队驻扎在我们镇上围剿土匪、开展土地改革,每到休息日他们就会在镇校礼堂放映电影。”徐金福说。

  他回忆,礼堂右面是一排平房,礼堂左面是一圈2.5米高的围墙。当观众进场一片喧嚷之际,他和几个小伙伴就搭人梯,一人接一人地爬上围墙,然后快速往下跳。进去找到位置后,徐金福和小伙伴们拿出从学校带来的粉笔在地上画个圈,算是占了个位置。

  从电影、书中看过许多战争片段,徐金福和同学们还进行模仿编排,到学校里的“戏班子”小组表演,过把“英雄瘾”。

  徐金福觉得,自己就像一棵在贫瘠土地上肆意生长的野草,度过了如风一般轻盈自在的快乐童年。

  “半耕半读”的难忘岁月

  “我的‘六一’记忆与农活有关。”82岁的张立昌是舟山人,谈起童年,总会想到挑起家中大梁的那一年。

  “我读五六年级时,爸爸和哥哥都去了岛上垦荒,所以我家几亩水田和一些山园,由我这个小学生照看。”张立昌说。插秧、保水、除草、施肥、收割……他不仅要做好两季水稻的农活,还要种植与养护好地瓜、蚕豆、油菜等。

  张立昌并没有被繁重的农活吓倒,他四五岁时就跟着爸爸下地,加之妈妈和邻居的辅助,他努力做到了学习和农活两不误。

  十三四岁的他第一次对时间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天未亮,就出门干活;太阳升到丈把高时,回家吃几口饭,匆匆赶去学校;放学后,放下书包,立即就要下地去。

  农作物季节性强,两季水稻的插秧与收割,邻里会共用人力水车灌水保湿等,如果遇不上周末,张立昌就得向学校请假。缺了课,他就在夜间自学补课,实在有难题,留着次日请教老师。就这样,张立昌半耕半读地过了两年。那段日子,家中担子不轻,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甚至尝到苦中做乐的滋味。

  寒暑假里,张立昌完成农活后,稍有空闲就会看看课外书,或练习书法,弟弟妹妹们围坐左右,是他最宁静美好的时刻。“他们很听话,会静静坐在边上陪我。我放下书本或毛笔的时候,他们就凑上来让我讲故事,教他们认字。”如今回想起来,张立昌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说,那些有家人、有知识陪伴的时刻,总是让他忘记疲惫。

  代表歌曲:

  《丢手绢》:这首歌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延安保育院。丢手绢是那时孩子们常玩的游戏,能歌善舞的保育员鲍侃为此编写了几句简明又充满童真的歌词,并伴着欢快节奏唱出来,孩子们一学就会,很快就流传开来。后来孩子们的歌声被作曲家关鹤岩听到,他觉得非常有趣,便给《丢手绢》谱了曲,旋律更加朗朗上口。

  代表影片: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起在上海《大公报》上开始连载。由于在社会上的巨大反响,1948年上海昆仑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其改编为电影,1949年该片拍摄完成,并于新中国成立之际在上海公映。

  代表服装:

  小褂、夹袄、缅裆裤

  代表游戏:

  打水漂、捉迷藏、折纸飞机、折三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