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0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民海军75岁了

听老海军讲述乘风破浪的往事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郭杭 朱悍晟 杨佳奇

  2024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纪念日。

  75年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这支队伍已经淬炼成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钢铁长城。

  记者寻访3名老海军,听他们讲述乘风破浪的海军往事。

  忻福康:海岛驻扎19年

  “没有房子,我们就住窑洞;没有床铺,我们就睡在拼起的长板凳上。”1961年参加部队、入伍37年,现年84岁的忻福康回忆起在舟山海岛服役的往事,一派举重若轻。

  1967年,忻福康服从组织安排,到舟山海岛工作。刚上岛时,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当时因交通不便,淡水、蔬菜等物资十分匮乏,海军战士们一个个都身体浮肿。但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忻福康驻扎了19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海岛”。

  1969年转做文职后,忻福康成了各大报社的资深通讯员。他将发表的文章剪报,都贴在笔记本里。退休后,忻福康自学书画,创作了一幅幅关于大海的书画作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将画作《山水》捐赠给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义卖筹款,用于援建四川省青川县爱心学校。后又捐赠两幅国画给宁波市慈善总会,用于扶贫济困。

  作为杭州军休文艺志愿服务队一员,他与书画组一起走村入户、挥毫泼墨,用作品扮靓农家小院、乡村礼堂。他说:“作为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要永怀感恩之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党和国家。”

  马巨泽:海洋上多岗位全能手

  1950年,马巨泽出生于冀东海边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家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解放前全家一直过着出海捕鱼、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直到跟着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打天下,才逐渐过上好日子。自幼时,父母就嘱咐马巨泽饮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能忘了共产党。

  1969年2月,马巨泽身穿新军装,胸戴大红花,踏上保卫祖国海疆的征途。他很快成了连队的骨干。当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两年连续被评为“五好战士”。

  他曾在海岛发电站、快艇大队、政治部等多个岗位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荣立三等功1次。1987年7月,马巨泽与4位战友作为东海舰队英雄模范代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英雄模范代表大会。

  2008年退休后,马巨泽积极投身全民健身事业,为门球和公益事业出力,每年负责组织十几场大型门球比赛,热心为中老年人服务。

  陈楚加:脱下军装还是兵

  “这张照片摄于入伍初期,照片上有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当年在老班长的带领下,我们刻苦学习锻练、努力掌握本领。战友们之间比学赶帮、携手进步,积累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在舰上‘百人同操一杆枪’的经历,让我们养成‘有任务抢、见困难上’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海宁“老兵风采室”,有23年军龄的海军潜艇老兵陈楚加指着一张老照片这样对记者说。

  1976年12月,陈楚加成为海军潜艇学院学员兵。“出发前,父亲对我说,从今天开始,我把你交给部队了,你就是国家的人了,家里的事你不用管。”陈楚加至今仍记忆犹新。

  毕业后,陈楚加进入部队,从事水中兵器、海军军械技术装备工作。在部队3个月入团、下到潜艇部队一年挑起班长的担子、不到两年入党、3年提升为排级干部。

  他还记得,那时海军工作开展非常困难,没有先进装备,对引进的国外装备、先进技术也是一窍不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有了潜艇,没有武器不行;有了武器,没有阵地不行;有了阵地,没有人员不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一路摸索一路前行,完成了逆袭,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1996年,陈楚加在引进装备、人员出国培训、阵地建设、形成保障能力等方面荣立三等功。

  退休后陈楚加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他以小区业委会主任、微网格长的身份重新“上岗”,组建“七彩邻里家”服务团,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老陈”。

  2022年,陈楚加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利用自家房屋办起“老兵风采室”。在原服役部队和老战友们的支持下,他收集了大量具有纪念意义的海军老物件。

  走进展览室,满墙的英模挂像映入眼帘,玻璃柜里整齐摆放着24小时制船钟、军用望远镜、海军服、潜艇模型等,每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每位来此参观的人,都能听到陈楚加热情、耐心、细致的讲解。

  如今,海宁市斜桥镇征召的新兵在入伍前都要到“老兵风采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里也成为海宁市首个挂牌的“崇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