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7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建起防线 谨防“心”病
养成理性消费好心态
通讯员 刘琪
本报记者 林乐雨
消费行为往往与消费心理密切相关。老年人消费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逻辑?如何摆正心态,科学、理性、健康消费?一些异常消费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教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张海生。
理性或冲动 不同场景消费心理大不同
老年人在消费中,是理性占大头,还是冲动型消费更多?张海生表示,在不同消费场景里,答案可能大相径庭。
不少老年朋友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到农贸市场买菜,或在商场购买日用品时,总要货比三家,精打细算。而在购买健康用品、保健品,或者开展自己热衷的文化娱乐活动时,却容易一掷千金,冲动消费。
张海生表示,这是不同消费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不确定情况下喜欢货比三家,一旦认准一个品牌就会不停回购,多数时候,理性是银发消费者的标签,这是老年人务实消费心理的体现。这种心理特点让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要求产品实用、耐用,还会对购物环境、售后服务、价格优惠力度有所期待。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有的老年朋友会出现“选择困难”。不过,如果一款商品获得老年人认可,往往也会收获一名十分忠实的粉丝。
而在另一场景下,理性的老年消费者可能一掷千金。一些不法商贩在给老年人设置消费陷阱时,保健品与各类健康用品是最常见的品类。这恰恰是抓住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且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消费者对于健康的渴求不断放大。当健康消费心理迅速滋长,其它因素就很可能被抛诸脑后。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消费兴趣爱好类产品时,为了排解寂寞情绪,重新获得认同感,老年人可能通过冲动消费填补空虚,以此获取精神上的满足。
出现消费异常行为 也可能是疾病预兆
张海生提醒,当老年人持续出现无节制、强迫性购物或过度囤积物品等异常消费行为时,需要关注心理状况,这些行为可能是疾病的前兆。
强迫性购物主要表现为经常购买一些超过正常负担能力或并不需要的物品。购物冲动不可抵抗、不能自控,不论是否会产生债务都会反复购买,在购物前后也会产生和病理性赌博类似的紧张或轻松感。这一行为有可能是帕金森症、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具体表现。
此外,过分囤积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囤积障碍,属于强迫症的一种。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所囤积的物品,对其在心理上有着重要意义。
老年人随着年纪增长,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这些能力丧失的害怕会产生不安全感,而囤积食物和家居用品可以缓解这种焦虑情绪和孤独感。因此,当老年人出现过分囤积的情况时,可能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前兆,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专科筛查诊治。
避免从众不贪小
摆正心态建防线
人们的消费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数十年生活经历积累形成,因此很难改变。但如果想要抑制冲动消费、过度消费,尽可能地避免踩入消费陷阱,摆正心态,搭建起科学、健康的消费心理防线非常重要。
张海生表示,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首先要明确需求,量力而行。不少老年朋友习惯结伴消费,和同伴一起逛街购物,既能排解寂寞,也可以互相给予消费建议。但由于消费时容易存在从众心理,当见到同伴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人们常会不自觉地效仿,争相购买。但许多时候,这些商品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甚至有的老年人随大流,购买一些超出自身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以外的商品,给家庭带来不小负担。专家提醒,从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出发,避免从众心理,消费才能更健康。
根据近两年全国消协组织发布的受理投诉分析,老年人遭遇的消费陷阱主要集中在健康、休闲、理财等方面,养生保健品、投资理财产品、低价旅游等是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领域。不法分子常常施以小恩小惠,走“温情”路线,将老年人一步步引入陷阱。
对此,张海生建议,消费时不要贪便宜。同时,面对营销人员过度的情感攻势时,老年朋友不要产生内疚、亏欠心理。非日常所需的大额消费,建议与亲友商议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