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乐观 永葆好奇
陈美凤:田野上的娘子军
见习记者 赵培希
通讯员 金梅珍
实习生 宋成健
近日,记者来到衢州江山市,应邀参加110岁老人陈美凤的阖家宴。
正午时分,推开包厢门,入眼是一张坐满20人的大圆桌,四世同堂的融融温情隔绝了窗外的刺骨寒风。主位上,陈美凤一身暗红色花棉袄,头戴毛线帽,正慢悠悠地喝水。“奶奶,对镜头打个招呼。”小辈们笑着说。抹了抹嘴,老人颤巍巍抬起手,配合着比了个大拇指,布满皱纹的脸庞露出笑意,慈祥又开朗。
陈美凤生于1914年8月10日,记者入座老人身侧,听她67岁的小儿子姜新福聊起母亲平凡却又不凡的一生。
心灵上开着一扇窗
年逾百岁,陈美凤已无法正常言语,但早些年,老人操着一口亲切的江山话,是亲朋邻里间出了名的乐天派。
“我妈祖籍是义乌的,婚后不久,我爸工作调动,全家搬迁并落户到江山市贺村镇。”姜新福说,镇上热闹,家门前人来人往非常多,无论关系远近、熟悉与否,陈美凤都要跟人唠两句家常,招呼着进门喝口茶、吃个饭再走,现在出门打听一圈,周边邻居都知道姜家有个热情好客的老太太。
除了“把人领进门”,陈美凤更爱往外跑。尚能行动自如时,每每镇上放电影、演话剧,老人都第一时间整装待发,带着儿孙去捧场。大大小小的集市也是陈美凤的常驻地,和商家打探时令菜的价格,与顾客聊聊农产品的新行情,从街头到巷尾,市井里的第一手“情报”便尽在掌握中。
一旁,常年为陈美凤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毛安琴忍不住搭腔:“老人家最喜欢凑热闹,上了年纪出门不方便,就到厨房的防盗窗边去看风景,听楼下的路人聊天。”
有时候遇到下雨天,陈美凤还会自己撑把伞坐在窗台,颇有“睥睨天下”的气势。为了满足母亲的小“癖好”,姜新福特地请来工人加固了防盗窗,为老人辟出一片“浮生半日闲”的小天地。
姜新福说,不管多大年纪,母亲的心灵上永远开着一扇窗,从不将自己封闭起来,始终对世界好奇,对他人热情,对生活热爱。“岁月总会对豁达乐观的人格外偏爱。”姜新福这般感慨。
一生做田野娘子军
在姜新福心中,勤劳质朴的好品质伴随了陈美凤一生,也让她练就了一副硬朗强健的好身体。
“母亲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年轻时倒是跟随父亲在江山铁道口干过几年家属工。”姜新福回忆,小时候家里兄妹多,粮食不够吃,母亲就把家门口的荒地“变废为宝”,种白菜、种地瓜、养鸡、养猪,喂饱一家子的胃后,再将剩余的菜拿去街上卖,来补贴家用。
风吹雨打几十年,母亲扛着锄头,弯腰在地里除草、耕作的身影,成为了姜新福最深刻的记忆。虽然日子清贫,但在陈美凤的呵护下,琐碎的家庭生活也变得颇有滋味,兄妹四人互敬互爱、和谐团结,懂得分享,更舍得分享。
大儿子姜新鹤也说,纵然陈美凤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孩子们心中,母亲有着让生命更加坚韧的大智慧。“我们都称她是‘田野上的娘子军’。”姜新鹤告诉记者,100岁以前,陈美凤仍会时不时跑到地里摘野菜,带回家煲汤或清炒,营养又美味。
因为扎根土地,陈美凤也养成了爱食素,少荤腥的饮食习惯。平日里,一荤二素是她晚餐的固定搭配,偶尔添点辣调调味,一碗饭一下子就见了底。这边聊着天,姜新鹤顺势为母亲夹了一筷子青菜,老人点点头,拿起筷子缓缓把菜拨进嘴里,细细嚼着……
跟着家人逛迪士尼
聚餐结束,姜新福招呼记者去家里坐坐。
汽车在楼道口停下,姜新福拉开后座车门,顺势蹲下身。一旁的姜新鹤熟练地把母亲抱下车,摆正姿势,让她在姜新福背上趴好。小区没有电梯,母子三人就这样一步一步踩过120余级台阶,爬上6楼。
喘着气,姜新福告诉记者,5年前的一次中风,导致陈美凤无法独立行走,自己便将母亲接过来同住,喂饭、擦身、洗衣,母亲的日常起居都由他亲手包办。其余兄妹3人也会定期来看望,帮衬着照顾母亲。
“老人整日在家闷着对身体不好,只要天气晴朗,我都会背她下楼转转,或者去公园散散步。”姜新福说,早些年腿脚还有劲,母亲最爱跟着家人去旅游,上海迪士尼、南京夫子庙、舟山海岛……浙江周边大大小小的城市都留下过足迹。如今,哪怕陈美凤行动不便,他也要背着母亲去看世界,在有生之年一起欣赏更多的风景。
诚然,老人的长寿离不开子女孝顺、生活无忧。“现在的政策好了,妈妈每个月都有政府给的补贴,还有工作人员免费上门洗澡、打扫卫生。”姜新福算了一笔账,基础养老金、长寿保健金、居家上门服务补贴,林林总总加起来共有两千余元,此外,春节、重阳节,市里还有额外的慰问金。姜新福把钱一一存好,用于给母亲买轮椅、买保健品。
时针转到下午两时,沙发上的陈美凤半眯着眼,昏昏欲睡。姜新福起身关上窗户,细心为母亲盖好毯子。他对记者说:“母亲一生无病痛,活到110岁是个奇迹,我们非常珍惜当下的平凡与安宁,一直用心照顾母亲,让她舒心、幸福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