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后他拿着语文试卷又上门了
这堂爱心课没有“句号”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杨玉红
“小宇凡,我来了。”近日,嘉兴市嘉善县79岁退休教师陈孝林再次走进同村脑瘫少年陈宇凡家中,开启“一师一生一课堂”。小宇凡激动地抱住陈孝林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我开心得要跳到月亮上去了。”
陈孝林坚持6年送教上门,让小宇凡从目不识丁到掌握5000余个汉字的读写。今年年初,这对师生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结业典礼”。但陈孝林始终惦记着小宇凡。他提笔编写“2024年1月自学成语测试卷”,亲自前往检测自学成果。宇凡得了100分。
“他是我永远放心不下的孩子。”陈孝林说。
一个梦想让他立下“军令状”
陈孝林是嘉善县西塘镇大舜小学的一名退休语文教师。2017年秋天,时任大舜小学副校长的李冰玉找到陈孝林,希望他能结对帮扶同村残疾少年陈宇凡。
陈孝林得知宇凡的身世,当天晚上便来家访。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小宇凡的头都直不起来,需要奶奶抱着上下楼。
宇凡患有先天性脑瘫和多动症,四肢残疾,口齿不清,从未上学。父亲在外打工,爷爷做零工补贴家用,宇凡由年迈的奶奶照料。
那天晚上,陈孝林摸着小宇凡的头问:“你想读书吗?”
宇凡一字一顿地说:“想,很想,做梦都想读书。”每说一个字,几乎都要使出浑身的劲。
“好,那我就教你识字,让你能读很多很多的书。就算你不能走路,同样可以通过读书了解世界。”陈孝林决定上门授课,立下“军令状”:除双休日外,天天风雨无阻送教上门,暂定3年教3000个字。
2017年11月开始,陈孝林“重新上岗”,带着两块小黑板、粉笔、自编教材来到小宇凡家。客厅当教室,餐桌当讲台,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师一生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拉开序幕。
那一年陈孝林72岁,小宇凡12岁。这对年龄相差一甲子的师生成了忘年交。
“教室”光荣榜贴满奖状
最初的教学并不顺利。
教拼音字母“a”时,宇凡只张嘴巴却没有声音,他一边示范,一边大声鼓励宇凡张大嘴巴。最终,宇凡用尽浑身力气读出了“a”,陈孝林激动地流下眼泪。
脑瘫导致宇凡右手无力,只能勉强靠发抖的左手握笔写字,经常把纸张戳破,还时不时发脾气哭闹。陈孝林从不指责,而是拿出更多耐心不断鼓励。他没有因为宇凡的情况而降低要求,而是手把手地教他把每个字写工整、美观。
为了激发宇凡的学习兴趣,陈孝林制定了一套激励机制:每天默写前一天学习的知识,如默写全对,讲一则有趣的故事;连续10天默写全对,奖励其最爱吃的巧克力;考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则颁发奖状。
“语文期中考试满分奖”“百字无差错竞赛优秀奖”“身残志不残,勇闯文化关”……如今,“教室”的光荣榜上贴满了陈孝林精心制作的几十张奖状,见证了宇凡的点滴进步。
受到鼓舞的宇凡,学习劲头更足了。2020年11月,“三年之约”期满,宇凡不仅能默写3400个汉字,还能背诵91首古诗,并写了41篇作文和9首小诗。
完成“三年之约”,陈孝林又立下第二个“军令状”,承诺再用3年教宇凡学会《新华字典》上的常用字,学会100首古诗,学写60篇作文,创作60首小诗。这个承诺最终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实现了。
在陈孝林的悉心教导下,6年来,宇凡认识汉字5000余个,学会古诗200首、成语3000个,学写作文100余篇、小诗70首、日记700余篇,从一个不愿与人交流的孤僻孩子,变得开朗、坚强、好学。
除了说话、认字,康复训练对于宇凡也非常重要。陈孝林为宇凡制定训练计划,每天抽空帮助宇凡学习走路。“现在,小宇凡能自己上下楼梯,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还能穿衣起床,大大减轻了奶奶的负担。”陈孝林说。
为了培养宇凡的自信心、荣誉感,2020年,陈孝林询问李冰玉:是否能为宇凡举行一次入队仪式。随后,这个设想得到大舜小学少工委的同意。陈孝林为宇凡戴上红领巾,教他行队礼。从此,鲜艳的红领巾在少年胸前飘扬。
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宇凡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妈妈是好妈妈,她满怀希望盼我出生,希望我是个健康的孩子。当我带着残疾来到她面前时,她的梦碎了。我6岁那年,经不起打击的妈妈离开了。我不会说妈妈狠心,我知道她的无奈。我盼望妈妈能早日回来。”
这也是陈孝林的愿望。他常对宇凡说:“咱俩好好努力,让你妈妈看到希望,她会回来的。”
如今,师生俩的愿望实现了。妈妈了解宇凡近况,于2022年上半年回家了,目前,宇凡父母已登记复婚。
那天,听闻宇凡妈妈回来了,陈孝林立即赶来。母子俩相依坐在饭桌旁,妈妈不时地给儿子夹菜,看见这一幕,陈孝林热泪盈眶。
这堂课还未划上句号
去年开始,陈孝林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鼓励他每天自学10个成语,并写出高水准的日记,将来出一本《残疾少年陈宇凡日记选》。
对未来,宇凡充满憧憬:“我想当科学家、发明家、侦探,也想当一个志愿者,还想开家超市方便大家。”
陈孝林告诉记者,今后,他还会继续关心辅导宇凡。这堂特殊的教育课,还未划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