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十载收藏火花20余万枚
宁波达人开出“流动博物馆”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陈武耀
“你看这些贴画,小小一枚却包罗万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称这些贴画为‘火花’。”近日,64岁的李国良告诉记者,闲暇时,他总会拿着放大镜,细细琢磨火花上的图案。他甚至将50多平方米的小家打造成宁波首个“家庭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一见钟情《清明上河图》
开启收藏火花之旅
时光回到1983年,当时20岁出头的李国良路过宁波市工人文化宫门口,见有位藏家正在举办火花展览。带着好奇心,他进去参观,被一套28枚的木刻版《清明上河图》火花迷住了。见他这么喜欢,收藏家送给李国良一套6枚《体育》火花,让他欣喜不已。
那位收藏家还给了他几家火柴厂的地址,说可以买到《清明上河图》火花。李国良回家后,马上向这些火柴厂求购,从此便与火花收藏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李国良在宁波市二轻工业供销总公司当业务员,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些都成为他的收藏优势,出差期间,他总要去当地收藏交易市场看看,搜罗心仪宝贝。
随着藏品不断增加,李国良的火花在宁波出了名。1991年6月,李国良举办火花收藏展,吸引5000余人参观。1996年,他获评“宁波十大民间收藏家”。
创办“家庭博物馆”
20余万枚火花对外开放
1997年4月,他拾掇起家里不用的东西,腾出空间,建起宁波首个家庭博物馆,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一开始是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过来看新奇,渐渐地名气大了,有全国各地的藏友来参观。
李国良的“家庭博物馆”是套两居室,已十分老旧,家具也很简陋。因屋内空间几乎被收藏品占满,显得有些局促。然而墙上一枚枚绚丽缤纷、图案各异的火花,总能吸引来访者驻足观看。
多年来,李国良省吃俭用,精心收藏火花、门券等30多万件,其中火花多达20余万枚,就藏在他的“家庭博物馆”内。
藏品里不但有《童车牌》《宁波牌》《月湖十景》等宁波本地产各个年代的火花,还有产自全国各地的精美火花,件件都是难得的珍品。
开出“流动博物馆”
万余枚火花捐给版本馆
“以前每年能收集到上万枚火花,如今每年1千枚也很难集到。”李国良说,现在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火柴是什么,于是他萌发了走出家门办展览、开讲座,把“家庭博物馆”变成“流动博物馆”的想法。
“2007年6月,宁波市八大博物馆第一次以‘文化大篷车’的形式走进学校、社区,我是全市唯一一家私人博物馆参加巡回展的,有2万多人来参观交流。”此后,李国良带着火花藏品走进街道、学校、景区、企事业单位,举办公益火花展200多次,并义务为居民、学生开办有关收藏知识的讲座。
每办一次展览,李国良都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虽然辛苦,但他觉得值得,并乐在其中。他说:“把‘家庭博物馆’变身‘流动博物馆’,就是为了展示火花收藏的文化魅力。”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筹备期间,他还将万余枚火花无偿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