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1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16.15万名老人拥有家门口幸福

西湖区:原居安养 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张伟群

  通讯员 何滢 王晨艳

  小区隔壁建起一家小型养老机构,常去的老年食堂请来大酒店名厨,老年活动中心推出不少新课程……近日,杭州市西湖区的很多老人发现,家门口可“享老”的地方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他们对“原居安养”的信心更足了。

  什么是“原居安养”?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大多数老人想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如此理想的养老生活,需要全方位的支撑。而对西湖区16.15万名老年人来说,这已经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15分钟生活圈:玩得开心

  上午9时30分,去西湖书房看书;10时30分,到社区服务中心办事;10时45分,走进老年食堂吃午饭,饭后和老伙伴聊会儿天;中午12时30分,到健身房简单运动;午后13时30分,到社区老年大学上课,或参加社团活动;傍晚17时,再到老年食堂吃饭……

  这是杭州市西湖区嘉禾花苑小区80岁居民董康富一天的生活,而他去的这些场所都在同一个地方——小区对面的古荡街道民生综合体。

  “以前,这些场所都是零散分布在社区周边,来去不太方便,我去得也不多。现在从我家走到民生综合体,只要六七分钟,吃饭、看书、运动、上课、办事、参加党员活动,待上一整天都很充实。”董康富说,不少老邻居和他一样,把民生综合体当成了第二个家。

  打造一个个“集成式”惠老服务空间,是西湖区聚焦“原居安养”养老刚需的“基本盘”。老年食堂、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居家养老服务点、康复辅具租赁网点、老年活动室等“刚需”场所就近配件,“嵌入”老年生活。目前全区建有城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7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49家,老年食堂(助餐点)96家,民生综合体58家。在老年人高密度居住区,几乎每位老人都可以享受到15分钟一站式养老服务。

  一键助餐:吃得舒心

  在西湖区西溪街道溪畔社区老年食堂,有一个“孝老社区侠”取餐点,货架上整齐地放着4个保温箱,饿了么“小哥”李洪波就是这一片的“孝老社区侠”。

  一次16份餐,一趟送40分钟,李红波随身带一个小本子,记录老人的口味和要求。“送来的饭菜荤素搭配,热乎乎的,吃了落胃。”92岁的钱大伯笑着说。他最近卧病在床,有了上门送餐服务,吃得好,心情也好了不少。

  这些年,需要送餐的老人在增加,但送餐员数量却逐渐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2023年9月,西溪街道推出“孝老社区侠”公益送餐服务,在溪畔、石灰桥、文锦三个社区试点。至此,该街道初步形成长者送餐“四合一”服务模式,即公益性送餐社会组织为主运作,“饿了么”平台负责配送,政府适当补贴引导,老年食堂、社区助老员、社会企业共同参与。

  骑手配送平均时间比网点自配送节约时间50%以上。单个网点的服务面从原来的仅提供社区周边,增加到了方圆3公里范围;平均送餐数从原来的10份提高到了50份,最高达到100份。

  “孝老社区侠”的背后,是西湖区“一键助餐”的加持。在西湖区,90%以上的老年食堂安装智能就餐设备,老人通过电视点餐、手机点餐、刷脸支付、自助取餐等“一键点餐”,就可到老年食堂领餐,或有人送餐上门。2023年,通过该模式,西湖区订餐量达5万余人次。

  双层守护:住得安心

  “有老人首次高龄补贴未发放成功。”不久前,西湖区双浦镇跃河桥社区养老顾问员小陈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历国梅老人在公安系统上登记的姓氏是“历”,而市民卡后台显示的是“厉”,导致高龄补贴发放失败,需要老人前往市民卡中心更改,才能发放。这对高龄的历国梅来说是件难事。小陈立即联系市民卡中心,随后驱车带老人前往办理,很快完成老人姓氏更改。此后,高龄补贴都按时自动发放到老人的卡里。

  像小陈这样的养老顾问员,在西湖区有218人。这支队伍叫“养老顾问团”,成员包括社区网格员、助老员、家庭医生、社区民警、法律顾问、护理员、志愿者等。他们常态化走访联系重点老人,小到修理家电,大到生病就医、心理疏导,或者医疗护理、法律咨询、安全监管等,老人的需求在哪里,养老顾问团就在哪里。目前,养老顾问团队已组织开展相关服务5000余次。

  在家安心养老,有事要找得到人,出事要有人知道。西湖区2023年为494户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门磁、红外、呼叫器等智能设备,探索形成一套智能设备主动预警、呼叫中心核实派单、家属和社区及时响应机制,2023年全区处置安防报警10万余次,为老人提供“无感守护”。西湖区还为6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电感、烟感、气感消防智能设备,2023年处置报警2.6万次,有效避免300余起隐患。

  两床融合:养得省心

  平时是生活好帮手,生病时成医疗小助手。这说的是西湖区的“养老一张床”,它融合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家庭病床。

  93岁的王爷爷就有这样一张床,因此有了“看不见”的监护人。摄像头是“侦察兵”,24小时陪伴老人煮菜、晾衣服、行走;平台监测工作人员是“哨兵”,早、晚通过视频“巡房”,遇到老人跌倒或突发疾病,第一时间通知家属。每个月,家政人员都会上门,为老人做饭、打扫房间、助浴、剪发,陪老人买菜、配药。

  西溪街道文教卫生站的罗医生,经常上门为王爷爷做健康监测和肢体训练。王爷爷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罗医生为老人制定了一份专属康复方案:每天练一套手指操、做一份算数题、听两首流行音乐……

  像王爷爷这样的失能、失智老人,如病情严重,可以申请“家庭病床”,享受医保医疗服务。若后续老人健康状况符合出院条件,可以申请转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2023年,西湖区新建500张家庭养老床位,全部纳入“两床融合”服务机制,用“一张床”破解了养老和医疗两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