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5版:银尚 上一篇 下一篇
温岭“织女”
用指尖传承非遗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王佳莹 张玲丽
一根针、几团线,在上下翻飞的巧手中,就能变成一枚郁金香胸针、一条段染披肩、一件套头衫……所谓“万物皆可织”,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钩编技艺的魅力所在,也是“织女”张玲丽的日常。
张玲丽是台州温岭退休教师,自幼接触并热爱钩编艺术,40年来,她不断在钩编的道路上精学精进,撰写《巧手编织》《乐于编织》等书籍,被温岭市横湖小学编入课程。
“首先我们在手心环形起针,紧接着向上钩织一个起立针,圈内连续钩织10个短针……”在子凝手作生活馆中,张玲丽正细心地向学员们演示钩针针法,学员们兴致十足,小小的钩针在一双双巧手中来回穿梭。
子凝手作生活馆是张玲丽为钩编爱好者搭建的一个手作文化平台,成立于2017年。每到授课日,这里便聚满了钩编爱好者。
目前,张玲丽还兼任温岭市妇联巾帼学院女性素养课堂手工钩编(基础)课程的老师,带领更多人走进钩编的大门。
据了解,张玲丽培训和指导学生已达500余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8岁。“在手作馆和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一起编织,感觉退休后的生活丰富了不少。”手作馆的老年学员说。
元宵节和学员们去温岭紫罗湾钩编各式花灯;母亲节和学员们钩编康乃馨致敬母亲;将学员们编织的发带、发夹、玩偶、披肩等物件带到温岭夜市中售卖,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除了常规的编织学习课程,张玲丽还组织学员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学员们的生活。
去年8月,为迎接杭州亚运会的到来,张玲丽率领团队20余位钩编爱好者,花费近半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高1.9米、宽1.3米的大型钩编作品《竞·和》,入选“艺起迎亚运——浙江省民间工艺主题创作精品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
张玲丽介绍,《竞·和》作品中呈现的“竞”,代表竞赛,指杭州亚运会;“和”是“荷”的谐音,寓意安定、平和、幸福的生活;45朵莲花代表参加本届亚运会的45个国家心心相连,和平竞赛。
在创作《竞·和》时,张玲丽和队员们在传统钩编工艺技法基础上结合新的创意,在内容上,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江南韵味、现代气息,体现主办城市杭州的历史文化魅力,表达热情欢迎各国来宾、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前不久,张玲丽被列为第十批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遗传承人后,感觉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了。我要脚踏实地地将钩编技艺传承好,让更多人感受钩编艺术之美。”张玲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