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6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一瓢一饮 共建多赢

舌尖品出幸福味道

  本报记者 张伟群

  通讯员 陈奇 廖涵

  不要忘了,老年食堂也是一种业态。它虽具有强烈的公益性,但并不是一味索取,在许多地方,老年食堂的到来,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公益和效益双丰收。

  旁边卖菜这边吃饭 昔日“网红”再成“顶流”

  近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营业后,“老底子”幸福·邻里食堂在上城区小营街道翰林农贸市场二楼正式开业。

  这是一家开在老底子菜场里的邻里食堂,在前几天的试营业期间,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以至于开业第一天,大家都闻讯赶来抢热门菜。

  翰林农贸市场,在杭州市中心的大学路开了14年,作为全省首家五星级农贸市场,原本是圈内“顶流”,平均每天客流量多达五六千人,几乎“一摊难求”。但随着买菜APP兴起,这里的客流量也渐渐少了,不少摊位空置了。

  而另一边,小营街道老浙大社区居民一直想有个物美价廉的“家门口”食堂。但由于老社区密度高,可利用的房产资源匮乏,很难拿出地方来开食堂。

  经过一番资源对接,大家突然发现农贸市场有文章可做——将邻里食堂开进菜场,既为菜场引流,又满足居民需求。于是,经过几个月的改造运营,翰林农贸市场二楼的空置摊位摇身一变,成为了150平方米的邻里食堂。

  开在菜市场的食堂,有点与众不同。食堂紧挨着卖菜摊位,白天像“老年食堂”,晚上可“净菜加工”。菜场一般在晚上7时后就不大有老人来了,但是这个时间点年轻人刚下班。“我们跟市场磨合,鼓励摊位上的商户将当天的新鲜余菜,搭配包装成净菜,方便年轻人下班后来采购,买好的净菜也可以交给邻里食堂加工,直接在这里吃。”老浙大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老年人进高校吃饭 学子感受“家的味道”

  “再忙也要记得好好吃饭。”在位于杭州市钱塘区浙江理工大学食堂里,这句话既是对大学生讲的,也是对老年人讲的。因为这里还是附近老年人吃饭的地方——白杨街道高教社区助餐服务点。

  “高教社区辖区内有6所大学,最有利的资源是高校。”高教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只有两个小区,老年人口不多,但助餐需求很高。社区内找不到合适的场地,附近又缺乏品牌餐饮单位。

  平时老年居民会去附近大学的食堂吃饭,何不与高校谈一谈呢?社区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响应,今年9月开学后,高教社区联合浙江理工大学后勤服务中心膳食服务科共同打造的老年助餐服务点,开张一个月内就服务了三四百人次的老年人。

  高校食堂能够满足社区老人便利、实惠、安全的助餐服务需求,老年人的到来又给学校食堂带来人气。社区和学校都认为,这是一种双赢,同时兼顾了公益和效益。

  在这里,社区老人吃出幸福滋味,更多学生被吸引过来“好好吃饭”。“爷爷奶奶们的到来让食堂多了些家的味道,我来食堂的频率也增加了。”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许同学说。

  三餐四季五福

  “多功能堂”链接生活

  两个月前,杭州市上城区四季青街道五福社区近500平方米的幸福·邻里食堂升级改造完成,共有二层,第一层为日常就餐区域,二层分设家宴区域和老年室内运动区域。

  启动试营业以来,食堂每天都吸引500多位居民来就餐。在这里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美味、优惠的美食,也可以为学龄儿童提供便利,更是为时下生活节奏快、没时间、没做饭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日常就餐选择。

  在五福幸福邻里食堂,还有一支由22名退伍老兵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服务于老年人配送餐。“建幸福邻里坊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能够为老人家们提供上门服务,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幸福起来,我们送餐劲头十足。”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惠萍说道。

  “幸福邻里坊”这个名词对于四季青街道居民来说已是耳熟能详。自2022年以来,四季青街道启动“全域打造幸福邻里坊”计划,嵌入四季客厅、公共政务、居民议事、童乐之家、益创营地、幸福颐养、残托康乐、慈善超市等10余项功能。

  一步之遥的五福幸福邻里食堂与坊内的综合服务相互呼应,响应居民的便利就餐需求,将老百姓关注的“衣食住行游乐娱”串珠成链,组成了“在一座坊实现一居二人三餐四季五福临门的美好生活”幸福实景。

  围绕邻里食堂,红领巾进幸福邻里坊、小手牵大手、社区共育合伙人、橄榄绿进社区等项目,吸引少年儿童,集结青年人,链接老年人,让儿童友好、青年发展、代际融合在邻里坊的一步一景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