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4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精神力量是无穷的

无手摄影师展现残疾运动员风采

  本报记者 徐小翔

  没有手可以当摄影师吗?

  64岁的郑龙华给出答案:只要努力,你就可以。

  近日,这位曾经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杭州摄影师,在杭州亚运博物馆举办“生命壮歌——一位无手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残疾运动员风采大型公益摄影展”。通过对残疾运动员自强不息精神的呈现,郑龙华想告诉大家: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失去双腿的攀登者夏伯渝依靠假肢,在69岁那一年,成为世界上登顶珠峰最年长的残障人士;一群充满激情、阳光的残疾运动员,跳跃腾空、展示力与美……

  事实上,郑龙华的每一张作品都来之不易。

  每次拍摄,他都会尽可能多体验观察拍摄对象的生活、捕捉触动内心的画面。他向记者坦言:相似的困境曾是他不堪回首的苦难,如今成为他极为宝贵的“财富”——拍摄对象因得到了真正的理解与共情,而放下了戒备。

  这次参展图片,是郑龙华从2000年开始创作的,涵盖第五至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世界夏季特奥会及全国各地举办的残运会上拍摄的残疾人运动的精彩瞬间。

  “我想通过举办这样的个展,为展示杭州体育摄影水平出一份力,向世人展现中国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郑龙华如是说。

  不同于其他拍摄残障人群题材的作品,郑龙华的作品乍一看质朴无华,但却缓缓释放一种坚实的力量,这可能源于他的自身经历。

  不满周岁时,郑龙华不慎跌入火坑,从此没有了双手,右面颊上也留下伤痕。然而,痛苦的遭遇并没有使他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摄影,帮他找回自由驰骋的天空。

  接触摄影后,郑龙华渐渐变得开朗,也更愿意与人交流,他待人亲切,摄影技术也日渐优秀,于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找他进行拍摄。

  1984年,郑龙华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即时摄影艺术大赛中荣获特别荣誉奖,这个奖项让郑龙华备受鼓舞。

  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残障人群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件事他一做就是30余年,郑龙华采访过的人数以万计,拍过的照片数不胜数,残障人士是作品永远不变的主角。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郑龙华说,同样的遭遇,使得“感同身受”深入骨髓。

  正如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郑龙华的评价:面对身体残障所带来的艰难曲折,他从不怨天尤人,热爱生命、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坚持以影像弘扬主旋律、讲述中国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