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老年报

浙江老年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a0004版:浙里养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展渔业 兴办幼托

奉献桑梓彰显担当

  见习记者 张文利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这是很多退休老人的选择,但有一些人却做出不同选择。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心,心系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事业,把自己全部的热血挥洒在生养的这片土地上,让两鬓华发成为奉献桑梓的华彩乐章。今天,就带大家走进两位退休老人建设家乡的故事。

  沈学能:

  继续创新渔业养殖技术

  原籍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新庙里村

  退休前任菱湖镇渔技员

  退休后现任中国渔业协会常务理事,

  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会长

  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的处处鱼塘边,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望着鱼塘,满眼欣慰。从产能低下到致富增收,这是他的家乡,也是他的“战场”。让鱼跃满塘,是菱湖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一位退休老人对故土、对乡亲最深的情意。

  油基鱼塘、鱼菜共生、稻田养鱼、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跑道鱼”……在南浔区菱湖的鱼塘里,创新养殖技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成为当地颇具特色的绿色致富景观,更是渔民的致富密码。而在菱湖镇渔民心中,沈学能更算得上是位能人,是不折不扣的“鱼博士”,淡水鱼都的“领路人”。

  树高千尺不忘根,退休之后,沈学能盯上了家乡的鱼塘。菱湖镇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出产地之一,有着千年的养鱼历史,怎么样才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养殖方法呢?沈学能一边思考,一边摸索。他投身科技小实验,推广科学养鱼,大力发展新品种,不断推动着产业增收、渔民增效,将身心都投入到渔业生产和养殖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去。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积极为农村基层引进先进的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渔机、新技术、新模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活动等。

  “我是一名党员,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如今已年过古稀,但沈学能却每天都闲不下来,常常下村走访,了解鱼市行情,询问渔民养殖情况,解决渔民的养殖问题,一门心思钻在家乡的养鱼事业上。

  专注探索渔业养殖技术,收获累累硕果。2016年,沈学能把在江苏学习来的“跑道养鱼”技术引进推广到菱湖。如今,至2021年南浔区共建起了259多条“跑道”,成为了全国实行“跑道养鱼”数目最多的地区。这种养殖模式适应了南浔渔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得到了养殖生态、环保、节水,又提升了鱼的品质和品味,亩产效益提高了30%左右。

  渔业养殖水平大步提升,渔民生产生活明显改善,但沈学能并不满足于此,他时刻关注着行业内最新动态。刚刚开始推广跑道鱼养殖,他就盯上了物联网智慧平台。他敏锐意识到智慧养殖模式在今后的渔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带头创建了湖州首个乡镇智能水产养殖系统环境监测与视频监控平台。如今,很多人劝沈学能,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他始终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

  “将一生奉献给渔业,是我的理想。如今虽然我已经退休,但建设家乡的步伐不会停止。”沈学能如是说。

  郑文君:

  退休后建起桑园地幼儿园

  原籍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乡桑园地村

  建国初期任上泗区凌家桥小学校长

  退休后单枪匹马、白手起家,为家乡建起幼儿园。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日前,记者联系到故事主人翁的学生郑高琴,还原了这个温情故事。

  “我是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乡财主埭村人,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56岁的郑高琴告诉记者,40年前,自己初中毕业后的一天,村干部和退休老师郑文君一起找到她:“想不想到幼儿园当老师?”

  她点点头,当即“师傅领进门”,没有学过一天师范课程,就跟着文君老师学习怎么带教小朋友,每天讲故事、弹风琴、学唱歌。

  在学做幼教老师的日子里,郑高琴慢慢晓得,桑园地村从无到有建起这个幼儿园,真是多亏了郑文君这位朝夕相伴的退休老教师。

  当时,从退休在家的郑老师突然接到村里的通知,请她次日一早到周浦乡政府报到。村干部透露了一句:大概是筹建幼儿园的事吧。这令郑文君激动得夜不能寐。

  第二天一大早,晨雾中,大儿子用自行车带着郑文君到乡政府报到。分管文教卫的余副乡长没想到郑文君那么早就来候命,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郑老师,桑园地、财主埭、张家埭三个村那么多年一直没有幼儿园,亏了孩子们呐!现在要拜托您这位有事业心的老教师来筹建了,同时也说一句,很对不起,这份工作没有一文报酬。”郑文君毫不犹豫表态:为了家乡的幼教事业,她非常乐意担任这份工作。

  筹集经费是最难的。郑文君按人口比例和入园幼儿数做了经费筹集方案,经乡里批准后,上门到各村开展筹款工作。为了填补空子,郑文君还把自己的退休工资拿了出来。

  有了园舍,有了开办经费,那么,幼儿教师在哪?郑文君和村干部从三个村物色了初中毕业的郑高琴、陈兰英、张华静,经过三年的带教,三位女生都成了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教老师责任重大,面对才几岁大的孩子,除了是半个老师,也是半个“保姆”。郑文君带着三个小老师,每天一早就到幼儿园接小朋友,下午还要让小朋友们排着队安全离园回家。小朋友尿湿了裤子,她就用自己儿子的裤子换上;小朋友发热了,她就带回家里,让行医的丈夫帮助看病。如今,这所幼儿园的第一批毕业生也已经40多岁了,但他们永远记得家乡这位“郑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