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实操教室里,台州(椒江)垦荒青年夜校的学员围在操作台前,专注地看着身穿白色厨师服的教师杨妍手指翻飞,一捻一揉间,一颗圆润饱满的炊圆悄然成型。
“炊圆是台州人记忆里的味道,但每家做法不同。”杨妍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有人喜欢咸鲜,有人偏爱清淡,配方可以灵活调整。”
这位毕业于江苏扬州大学烹饪营养与教育专业的“00后”,已是台职院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中坚力量,大家称她为“面团魔术师”。在她手中,寻常的面团被注入了风土的滋味、美学的形态,更承载了教育的温度。
寻味之旅
从指尖技艺到文化传承
对杨妍来说,面点是技艺、是记忆,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小时候觉得外婆像魔术师,面粉和水能变出包子、饺子、面条。”杨妍说,如今才明白,那不仅是手艺,更是情感的传递。从扬州三丁包到台州炊圆,从法式可颂到中式酥点,从日常主食到非遗巧果,她总能在面粉与水的交融中触摸一方风土的脉络。
大学期间,她系统学习中西面点工艺,深耕饮食文化、餐饮美学等课程,参与食品雕刻、烹饪工艺美术等实践,在全国高校面点创意大赛、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面点组、中国青年名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金奖、“特金奖”等荣誉,更在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比赛等平台上斩获佳绩。
不过,她却说:“比赛是为了验证是否真正理解烹饪的本质。”
双面课堂
亦师亦友的育人智慧
在实训教室里,杨妍的课堂节奏独特。她示范行云流水,讲解逻辑清晰,能精准指出学生揉面时手腕角度的细微偏差。
“烹饪是科学,也是艺术。”她常强调,差一克盐、多发酵一秒时间,风味就会改变。
私下活泼的她,一站上讲台便显露出师者的沉稳。她将这种“双面性”视为教学智慧:“学生须先敬畏知识,才能投入学习与创造。”
在日常教学中,面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她采用分层教学法:对基础薄弱者耐心示范和面、发酵,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对学有余力者,她引导他们探讨馅料创新和风味搭配,鼓励他们在造型上大胆突破。
在青年夜校,杨妍指导怀揣开店梦想的学员调试产品配方,帮助家长掌握营养餐点制作窍门,带领退休朋友探索面点造型的乐趣。在她的眼中,“他们带着生活故事走进厨房,提出的实际问题常带给我新的教学灵感。”
知行合一
在游学中拓宽教育边界
寒暑假是杨妍沉浸式研修的黄金期。她曾赴江苏苏州钻研法式可颂起酥工艺,到广东潮汕学习粿品非遗技艺,转至湖北探访蒸菜与面点的融合实践;还多次参加四川旅游学院创意面点培训、广东东莞高训中心糖艺课程等专业进修。
“走出去,才能把鲜活的经验带回来。”杨妍的笔记中详细记录着各地工艺精髓:从苏州的温度分段控制法,到潮汕老师傅对竹编蒸笼与蒸汽循环的讲究。
这些见闻迅速转化为课堂养分。杨妍引入苏州温度控制法的实操对比,鼓励学生复刻潮汕粿品时加入台州本土食材进行创新演绎。“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做连接课堂与行业的桥梁。”
青春赋能
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厨师
台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离不开职业教育支撑。作为新荣记学院骨干教师,杨妍以年轻视角和专业学识投身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懂技艺、懂文化的新一代厨师。
“餐饮教育体系化是关键。扬州产教融合的深度值得台州借鉴。”她认为,品台州味更要解其道,需探寻背后的烹饪逻辑与文化基因。
杨妍带领学生研究台州特色食材,开发如“海苔饼”等非遗点心的现代课程;在实训中融入食物科学、餐饮美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她还曾指导抖音非遗美食达人“南翔”制作醒狮酥、龙纹琉璃砖等作品,相关视频获全网数百万点赞,让传统手艺“潮”起来。
她认为,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将来,我的学生中或许有人成为米其林厨师,有人经营起面包坊,也有人只是为家人精心准备一餐晚饭。但无论走向哪里,他们都会铭记:烹饪不止于技艺,更是心与心的联结,是文化流淌的脉搏。”
通讯员 龙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