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塔后巡礼
来天台,也要来“全国文明村镇”感受一趟。第二天一早,自驾驶入塔后村,好像驶进了一幅田园画卷,村道干净整洁,绿意扑面而来。如果是夏天,路旁的荷花池里会开满荷花,一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
继续往前,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与青山、溪流、农田相互映衬,以赤城山为背景的水上莲花舞台亮相村中,让人不禁沉醉在这诗意的乡村美景之中。谁能想到,很多年以前,这里还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穷得响叮当。
搜索资料了解到,塔后村坐落于赤城山脚下,因山顶的梁妃塔而得名。发展前,村民们住的是黄泥房,走的是泥土路,环境脏乱差。2005年“千万工程”后,村里以水系治理为切入点,再开展全域环境革命,让村庄旧貌换新颜。
后来,借助靠近县城和国清寺的地理优势,塔后村制定精品民宿发展规划。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70多家民宿入住率常年90%以上,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民宿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
村里还相继建成了便民中心、文化大礼堂、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等配套设施,另外还有游客中心、房车驿站、生态停车场、开心农场等旅游服务区块。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享受舒适的住宿,还能体验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除了民宿,塔后村的艺术和康养文化也特别突出。刚才看到的水上莲花舞台,已经承办了数届乡村音乐会,每年夏天村里的艺术志愿队伍都积极组织演出,借音乐、艺术“搭台唱戏”。村里的综合性康养文旅休闲中心,涵盖了中草药样本园、名中医馆、艾草体验中心等,可近距离认识乌药、艾草、黄精等十余种药材,别有魅力。
2018年,天台县创新提出“片区化组团发展”理念,塔后村顺势联动周边8个村社组成“大塔后片区”,以大健康产业为主轴,实现民宿集群、文旅度假、天台小吃、健康养生、生态农业等多业联动。去年,片区接待游客1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4亿元。塔塔花园、百步洋研学营地、“啤酒音乐会”“星光夜市”等关键词印在了游客心里。
谁说农村老破小?旅行也可以来看看新农村的蝶变。
地道天台滋味
时至中午,正好来尝尝地道的天台味。
天台首家非遗文化主题餐厅——印象天台,倒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还没走到门口,就看见拿着蒲扇、穿着破烂的“济公”在门口招呼,带着补丁的袈裟、惟妙惟肖的神情,令人直呼“正宗”。
跟着“济公”进门,餐厅三层每层各有主题。一楼是诗路文化,进门可见“石梁飞瀑”“观瀑亭”等景点,一侧墙面还介绍了张九龄、杜甫、李白等唐代著名诗人和他们为天台留下的精美诗篇,以及明代徐霞客三游天台的路线图。中间展厅设立了两间大师工作室,分别是国家级非遗面塑工作室刘存昶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和国家级非遗济公文化工作室。一楼还陈列着天台饮食的历史文化典故,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宋“十六会馔”宴席、“九大碗”宴席等。
二楼以名人遗风为主题。每个包厢分别介绍天台山历史人物故事,如一代书圣王羲之与天台山渊源、活佛济公文化、寒山拾得和合文化等。三楼以天台十大景命名包厢,每个包厢都挂着由天台书画家所创与十景相对应的墨宝。通道两侧展示着印象天台的名菜和天台非遗文化,另有恐龙文化打卡点和“满堂红”和合文化打卡点等,俨然一个小型的天台文化展示馆。
找个包厢坐下,陆续登场的美食更让人惊艳。地方特色菜济公神仙鸡上菜仪式感爆棚,“济公”师父领着上菜,“一掀盖头鸿运当头,二喝鸡汤幸福安康,三吃鸡肉多福多寿”;天台三宝之一的石斛花蒸好,蘸着蜂蜜吃,脆脆甜甜,营养价值拉满;稻草包肉选用本地猪肉,肉质肥而不腻,包在酒酿馒头里口感更加丰富……店里还有天台饺饼筒、糊拉汰等天台当地小吃可点单,一家店就能尝遍天台味道。
和老板曹善勇聊了聊。他说,2023年以前,“印象天台”还是“汇泉楼大酒店”,曾被评为省级“百县千碗”示范店。2023年重新装修并改名“印象天台”后,主打非遗主题,特色更鲜明,承载的文化底蕴也更加深厚。“文化与美食相辅相成。”曹善勇想打造天台地标文化餐饮品牌,这也将是独一无二的天台味道。
天台菜博物馆
饭毕。揣着一肚子的天台菜,来打卡天台菜博物馆了。
天台菜博物馆于2023年8月落成,在天台辉龙大酒店。这是专门为地方美食打造的一座博物馆,也是浙江省内第一家县级地方菜博物馆,通过收藏、展示与“天台菜”相关的器物、图像和文献,并结合互动体验,打造集文化传承、展示、体验和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穿过酒店大堂,进入到内院,在酒店主建筑的中间位置有一个仿古的台门,这里就是入口,上面挂着“天台菜博物馆”的大匾,两侧墙上有融合天台方言写的对联:金瓜茄菜当告过(告过:天台方言,下饭菜),鸡鸭鱼肉作菜蔬。
博物馆地方不大,馆内仍设有三大功能区域:室内展馆区、室外互动体验区和天台菜经营区。其中,室内展馆区设有天台九大碗、天台和合唐诗宴、天台小吃等3桌菜模展示和菜品文化展示,以及天台传统宴席“十六会馔”图文展示;室外互动体验区设置了捣年糕、捣麻糍、磨豆浆等民俗实践项目;天台菜经营区开设大师讲堂与美食品鉴区,推动“百县千碗”菜肴推广,游客可在室外亲水平台参与饮食文化沙龙,品尝天台菜、说天台话,真正实现“可看、可玩、可品尝”的多维体验。
尤其是天台县的传统筵席“九大碗”。这是天台山传统筵席的天花板,也被称为“海参饭”,规格隆重。天台菜博物馆展示的是临近灶台边上的古朴八仙桌,桌上摆满菜肴,每一道都有寓意。按照习俗,上菜的顺序依次为莲子、海参、全鸡、八宝饭、鱼、鱼胶、扣肉、笋尖、青菜蛋汤。盛菜的碗也有讲究,平日里用的碗较小,到了筵席的日子,好客的天台人会拿出天台特有的品碗来盛菜,碗中菜量至少是平日的两三倍。
在天台从事美食文化研究多年的孙建辉,是天台菜博物馆的“张罗者”。他认为,天台菜文化需要一个能向大家做集中展示的地方。因此,博物馆的厨房尽量还原天台人家老厨房的格局,每一道菜和小吃也都是等比例做成模型呈现。
接下来,博物馆还会开启一系列的天台菜文化研学活动,让更多人来了解天台地方菜和天台的饮食文化。
记者 王怡 王艳 文/图
吴畅/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