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出征 !86年前的一张大合影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5版:趣城市       上一篇    下一篇

「1」

这是天台县有史以来最早的、人数最多的大合影。合影上方的一行字说明,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10月10日,纪念天台志愿兵团出征。

当天下午,天有些阴沉,声势浩大的欢送天台志愿兵团出征大会在天台县南门溪滩大操场举行。

背后的大科山看上去灰蒙蒙的,空气显得凝重。1714名天台志愿兵与当地各界代表分为四排,在母亲河始丰溪畔,记录下这一气壮山河的历史瞬间。近2000人紧紧地挨在一起,仿佛垒起了一座坚实的城墙。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拍照,也许也是留在这世上的唯一一张照片。因为合影后的第12天,他们就奔赴前线,在炮火硝烟中,与日寇浴血搏杀。

今天,当我们与相隔86年的青春面容相遇,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碍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摄像技术的原因,许多面容辨认不清,可还是能感受到他们脸上的坚定与自豪,感触到他们心中的热血澎湃。

让我们将时光倒回,去追寻大合影背后那荡气回肠的故事。

「2」

第二排中间就座的其中一位是时任天台县县长梁济康。虽然看不清他脸上的神情,但却能够感受他的激动。

1939年初夏,县长梁济康整日眉头紧锁。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抗日战线的渐次拉长,战火越燃越旺,前线对兵员的补充与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适应抗战时局,动员青壮年去前线抗日,解决兵源问题,成为一县之长最为忧心的大事。

一个月夜,县政工队代表、中共党员张子敬、齐树铭拜访梁县长,倡议组建“天台志愿兵团”,动员青壮年入伍,以确保为抗日前线输送兵源。梁县长听了十分兴奋,决定重新修订《天台县发动志愿兵入营办法》,颁发了一系列征兵优属政策,号召大家群策群力做好志愿兵的发动工作。

那年的夏天,格外炎热。县里组织政工队,冒着酷暑,背着铺盖,带上《宣传纲要》和《告民众书》,到39个乡镇进行宣传发动工作。他们走进窄窄的村巷,与适龄青年促膝而谈,启发大家的思想觉悟,明白自身与国家是骨肉相连的,御敌卫国是每个青年责无旁贷的责任。民众的抗战激情被点燃,报名从军的热潮渐渐掀起,各乡镇的征兵工作形成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那些日子,县府大堂的灯光彻夜未灭,梁县长听到从各乡传回的好消息,眉头也舒展开来。

大合影中除了一些当地政府官员、各界代表,均为来自天台的1714名志愿参军的青年。志愿兵中,有一人名叫徐孝人,家住屯桥村,是一名中共党员。他是村里第一个报名的,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心存顾虑还在观望等待的年轻人,开始踊跃起来。在志愿兵队伍中,有一对来自松关乡(现为白鹤镇松关片)的父子格外引人注目,父亲王绍相,40岁,儿子王季友,18岁,二人一起报名入营。人们争相追望,眼里透着崇敬。一些缓役的独生子也主动报名,报名的志愿兵中有138名是独生子主动请缨。有18对同胞兄弟争先服役,有3对兄弟一直争到县城,经梁济康县长调处,才定下谁留谁去。还有165人是签号以外的纯粹志愿兵。全县原计划入伍1290名,却有1714人踊跃报名,超出预定人数424名。

「3」

从10月4日开始,整个天台小城焕然一新,如同过节。街两旁的商铺彩旗飘飘,不时地挑起一长串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大街小巷贴满了“热烈欢迎最光荣的志愿兵勇士”的标语。

县政府大门口,军鼓军号高奏,欢迎来自各乡镇的志愿兵。天台县专门成立了“天台县各界欢送志愿兵团出征筹备处”,在国清寺、文庙、耶稣堂旁工会、城隍巷张氏宗祠、县红十字会、驻妙山头常备队、后洋陈陈氏小祠堂等地设立了十个志愿兵驻点,接待志愿兵、征兵协会委员和志愿兵家属。各驻点大门口都是披红挂彩,鼓乐喧天,军警列队欢迎。前来慰问的单位和群众川流不息,县长梁济康不时地到各驻点探望志愿兵及其家属,嘘寒问暖。政工队剧团、大公中学和育青中学的学生,连续在圣人殿为志愿兵表演抗战的文艺节目。

10月10日下午,在天台南门溪滩大操场,举行欢送天台志愿兵团出征大会。大操场上搭建了检阅台、指挥台、军乐台。远远传来了嘹亮的军号声。一辆辆载着天台志愿兵的汽车驶入会场。在场的近万名群众欢呼雀跃。三声炮响,军乐台上鼓号齐鸣,军乐响起,志愿兵分三列纵队,接受检阅,一个个精神抖擞,胸前别着红绫符号,一色草绿色军装,昂首挺胸、步伐整齐地走过检阅台前,各队连长发致敬令,志愿兵正步前进,英姿勃勃,显示出驱逐日寇、不怕牺牲,收复国土、誓雪国耻的英雄气概。掌声、欢呼声、鼓号声、鞭炮声交汇在一起,响彻云天,酣畅淋漓地宣泄着天台人民对志愿兵团的敬佩和热爱。

梁县长代读浙江省省主席黄绍竑的训辞,希望志愿兵英勇杀敌。天台县妇女会、商会、工会、农会等部门代表上台向志愿兵团授旗。最后是志愿兵代表表态,他慷慨激昂,发出“不杀尽日本鬼子不回天台”的誓言。会毕,志愿兵与各界代表在大操场上留下了这张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合影。

雨霁云开,夜空中星光闪烁,空气分外清新。10月20日晚,天台城举行了欢送志愿兵提灯大游行。提灯游行队伍行进在街巷之中,宛如闪闪游动的金龙。政工队队员给两旁的群众分发《为欢送志愿兵团告天台同胞书》,号召民众团结一致,投身抗日洪流之中。古老的天台城成了一座不夜城。

「4」

10月22日是天台志愿兵团出征的日子。清晨,天色微亮,启明星还在天上闪烁。军政部最后接收入营的志愿兵1353名,在团长吴祖谟的率领下奔赴前线。从北门车站到清溪的公路桥,欢送群众手持横幅和小旗,口号声此起彼伏。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如同澎湃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欢送的人群中,一位妇女挽着头髻,身着青色大褂,她就是王绍相的妻子。她泪眼婆娑,目送着丈夫和儿子踏上征途。在她身旁是一位两颊消瘦的中年人,此时也是眼噙泪花,不住地向队伍扬起双手,他就是县长梁济康。

天台县志愿兵团浩浩荡荡开赴抗日前线,名震省内外。当时的《东南日报》曾连续多次报道其爱国壮举。全县有25名乡镇长因组织发动工作成效卓著,受到省、县各级政府的嘉奖,其中7名获浙江省省政府奖励。是年,天台县因此被评为该年度的“浙江省征兵模范县”。

日后,这批志愿兵有的参加了浙东会战、浙赣会战,有的参加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这群来自天台山的年轻人离开亲人,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投身于枪林弹雨与敌寇拼杀,其表现出的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大无畏精神,高山仰止。

2015年9月1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两名新华社记者专程赶到天台县,寻找到当年天台志愿兵团的四位幸存者——张崇有、张智暖、金洪林、姚仁言,并请四位在欢送志愿兵团出征大会原址留下一张合影,连同当年的老照片,取名《见证者》,作品入选《盘点:2015那些令我们难忘的瞬间》,获新华社年度摄影大奖。

86年前的这张大合影,不单单是一张老照片,它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背后的故事永远传颂。

孙明辉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