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廖金娥:橘乡长歌里的“活”文化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4版:老年乐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黄岩澄江这片被橘香浸润的土地上,文化似潺潺溪流,流淌过岁月的沟壑,滋养着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廖金娥,深耕基层文化沃土三十余载,用戏曲的韵律、舞蹈的活力、非遗的传承,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文化图景。

从乡镇文化干部到街道文联主席,从戏曲爱好者到非遗守护者,她以文化为桥,以戏曲为媒,让传统文化在橘乡大地上焕发新生。

从“一人一站”到文化强镇

廖金娥出生于1962年。1981年,19岁的廖金娥在黄岩上垟乡政府任文化干部,后来陆续在院桥镇、江口街道办事处、沙埠镇、澄江街道办事处任文化干部。

彼时的基层文化工作条件艰苦,廖金娥一人包揽宣传栏刊出、农村俱乐部建设、文艺团队培育等任务。“宣传橱窗每月一期,都是我用毛笔写的,再配上插图。”她回忆道。随着时代发展,她的工作从“小文化”逐步拓展到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大文化”领域,推动乡镇体育强镇创建,让球场、健身队伍、体育赛事成为乡村新风景。

在江口、沙埠、澄江等地任职期间,廖金娥以文化站为阵地,见证了基层文化设施从简陋到完备、从单一到多元的蜕变历程。从最初一间小屋、几块宣传栏的“文化孤岛”,到后来设施齐全的综合文化站、藏书丰富的乡镇图书馆、功能多样的文化礼堂,她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与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她将文化工作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而其中最令她倾注心血的,便是黄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

在时光长河中打捞乡土文化的“珍珠”

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民间文化面临失传危机。当时的黄岩政府牵头,启动了一场历时数年的非遗抢救工程。

廖金娥与同事响应政府号召,背着笔记本、录音机,走遍黄岩的每一个村庄,敲开一扇扇老宅的门,与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老爷爷围坐在桌边,听他们用浓重的乡音哼唱童谣,讲述传说。有时,为了一句完整的歌谣,他们要往返数十里山路;为了核实一个民间故事的细节,他们要拜访多位传承人。这份“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让廖金娥和同事们成为了“文化拾荒者”,但他们的眼神里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经过数年艰辛的调查与统计,廖金娥和同事们最终整理出珍贵的文稿资料,并精心编纂成《黄岩市故事卷》《黄岩市歌谣与谚语卷》两册厚重的书籍。翻开《黄岩市故事卷》,“黄岩石大人的传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地方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村庄名字来历”则像一把钥匙,解锁了黄岩大地上的文化密码。而《黄岩市歌谣与谚语卷》更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劳动歌中,《种租田》《帮长年》《长工叹》《山歌不唱忘掉多》等篇章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了农耕社会的生产场景;时政歌里,百姓用《第一次打盐商》《妇女歌》等调子传唱时代变迁;仪式歌中,婚嫁的习俗被编成朗朗上口的韵文;儿歌部分,“七颗星,稻桶星,念七篇,有聪明”的童谣如星辰般点亮了孩子的童年;生活歌中,“乓乓乓,乓锣做介姆(什么)?卖羊……”的《卖羊》调,则用拟声词勾勒出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助力古老的歌谣与谚语“重生”

为了让这些散落的“珍珠”形成体系,廖金娥和同事创新地采用分类研究法:将歌谣细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七大类,谚语则按内容划分为时政类、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生活类、自然类和生产类七大板块。这种科学分类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更让普通读者能按图索骥,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

“文化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对乡土的深情。”在廖金娥看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传统。因此,她不仅注重文字记录,更推动这些文化形式回归群众生活:在文化礼堂,老艺人教孩子们唱儿歌;在下乡展演中,青年演员用现代音乐改编传统曲调……当古老的歌谣与谚语重新回荡在橘乡大地,廖金娥知道,这份对乡土的深情,终于化作了文化传承的生生之力。

让文化“活”在群众中

廖金娥与戏曲的缘分始于中年。40岁时,她开始系统学习越剧,从吹拉弹唱到排小品,逐渐成长为多面手。2013年,她参加中央戏曲频道《过把瘾》台州行戏曲比赛,以一曲《记得当年清水塘》获得优秀表演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台州戏迷的风采。令她欣慰的是,如今台州的年轻戏迷越来越多,“小伙子小姑娘唱越剧的,一抓一大把”。

2018年退休后,廖金娥被推选为澄江街道文联主席,继续为文化事业奔走。她组织书画展10余次,开展非遗普查活动80多小时,带领团队参赛获奖无数。

退休后,廖金娥的戏曲热情愈发高涨。她被黄岩澄江街道中心小学聘为校外戏曲教师,将戏曲课带进校园。同时,她带领艺术团送戏下乡60余场,在敬老院、文化礼堂演出《追鱼》《十八相送》等经典选段,还通过公益教唱活动,培养了一批批“小戏迷”。今年下半年,她将前往黄岩新前街道中心小学担任校外戏曲教师。对于廖金娥来说,戏曲是文化的根,她以自己的努力让它在黄岩这片土地上活起来、传下去。

在廖金娥的推动下,澄江街道的文化团队从几支发展到十几支,涵盖戏曲、舞蹈、腰鼓、太极、摄影等多个领域。她组织排舞队参加区、市比赛,斩获多项大奖;编导的《村口店风波》登上台州春晚。

如今,63岁的廖金娥依然活跃在文化一线。她将戏曲、歌曲、广场舞送进千家万户,从青春到白发,用半生时光诠释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文化是魂,戏曲是根,只要用心浇灌,就能开出最美的花。廖金娥浇灌的“艺术之花”,正盛开在橘乡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 王琛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