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毛婆婆(化名)不慎跌倒,导致左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家人急匆匆地把她送到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国富为毛婆婆检查后发现,患者还有10多年的心房颤动病史以及二尖瓣后叶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心包积液、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多种疾病。对于如此高龄且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能否手术、术后能否顺利康复,对医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筑牢术前基础:精准干预改善全身状态
剧烈的疼痛和长时间卧床,使毛婆婆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很快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若不手术,长期卧床的各种并发症将接踵而至成为致命的威胁。看着痛苦的老人,家属们决定进行手术,为婆婆争取生的希望。
考虑到患者家属意愿强烈,医生们经过多轮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尽管风险巨大,但为保障老人后续生存质量,必须抓住手术机会。陈国富迅速组建了包括血管外科、麻醉科、感染科、心胸外科、心内科、呼吸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MDT),制定了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的精准康复管理方案,共同为毛婆婆的“重生之路”保驾护航。
针对患者肺部及尿路感染问题,骨科联合感染科、呼吸科明确致病菌后,精准选用敏感抗生素,通过规范给药控制感染指标,逐步改善肺部通气功能与尿路环境;面对严重贫血,团队严格遵循输血指征,为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将血红蛋白水平提升至符合手术要求的安全范围;针对低蛋白血症,给予补充白蛋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联合心内科、胸外科密切监测患者心房颤动、二尖瓣脱垂病情,通过药物调控将心率稳定在80-100次/分的理想区间,减轻心功能负担。
一系列措施环环相扣,毛婆婆的全身状态逐渐改善,为后续手术创造基本条件。
术中麻醉精准护航:把握生命平衡线
手术当天,麻醉科成为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防线”。麻醉科主任项海飞说,患者的麻醉风险达极高危级别,管理核心在于心功能维护与容量平衡的动态精准把控,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诱发急性心衰、肺水肿,甚至猝死。为此,麻醉团队制定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神经阻滞”的个体化方案。由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林峰为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通过精准定位神经束,缓慢注入局麻药,不仅实现了术侧下肢的完善镇痛,还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50%,既降低了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风险,也为术后快速拔管、减少肺部并发症奠定了基础。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由项海飞带领的4人麻醉小组,迅速完成有创动脉压监测(实时掌握血压动态)、中心静脉压监测(评估循环容量,指导液体输注)、BIS麻醉深度监测(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避免麻醉过深导致苏醒延迟,或过浅引发术中知晓)及心排量监测(评估心脏泵血功能),构建起“全方位生命体征监测网”。
以心功能维护为核心,通过滴定式给麻醉药物缓慢诱导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心排量监测数据,灵活运用血管活性药物,适度强心改善心肌收缩力,维持平稳的血压心率,有效控制二尖瓣反流,保障了前向血流与组织灌注。
容量管理上,采用“限制性补液”原则,通过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结合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精准计算液体出入量,全程液体正平衡控制在300毫升以内,有效规避了心衰、肺水肿等风险,为患者平稳过渡到术后康复阶段扫清了障碍。
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陈国富团队用娴熟的技术为毛婆婆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毛婆婆被送至重症监护室,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当日即拔除气管导管,第二日转回普通病房,继续下肢康复训练。看着老人逐渐恢复活力,家属们紧皱的额眉终于舒展,探视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次95岁超高龄危重患者手术的成功,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和围术期全程快速康复管理理念的完美体现。它不仅为毛婆婆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彰显了医院多学科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以康复为导向的强大协作精神。
通讯员 黄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