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地基“坐”落去噢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5版: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程和平/文 陈静/图

之前,我们讨论了房屋倾斜需要“牮屋”进行支撑扶正的问题(3月25日第6版),这回讲讲地基沉降在方言中的对应表述——坐。

在椒江话里,“地基坐落去噢”,指的是地基下沉,“屋坐噢”,即指房屋沉降下陷。这里的“坐”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物体下沉或后移”,举例是“这座塔往下坐了半尺多”。《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是“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举例为“这房子向下坐了”。但在历史文献中,这个“坐”通常写作“矬”。

矬,普通话读作cuó,《康熙字典》注音,同“坐,平声”。矬的本义为身材矮小,例如,唐代栖复在《法华经玄赞要集》里说的,“对矬人前头赞叹长人,真成骂(如果你在矮个子面前赞美高个子,这实际上就像是在骂矮个子)。”“矬”用作动词时,其引申义可以表示变得低矮、蹲缩、下降等。在方言里“屋矬噢”正是此义。

“矬”指地基沉降,在清代《浙江通志》《海塘录》等文献中有大量用例。比如,“仁和县总管庙前,坍矬江塘七丈”“大石塘一带,外沙渐高于塘身,大汛漫溢过塘,泥土矬陷”“春夏二汛,矬陷草塘七百二十一丈七尺”“(海宁县姚家堰草塘)年久,草烂塘矬,亟宜加镶填补,以御春潮”“海宁城之鱼鳞石塘内,有工二十余丈,外系条石作墙,内填块石,历年久远为潮汐冲刷,底桩霉朽,兼有裂缝、蹲矬之处”“(旧塘)现在桩朽石卸,塘身矬垫,亟须建筑鱼鳞石塘”。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的记载有,“东乡地势最低,水浸堤身,间有酥矬”“(石塘)根脚俱有膨凸、后矬之势”“(柴塘)有间段低矬一二尺至八九尺不等”。从以上引文可知,“矬”既可单用,也可跟别的字合用,如坍矬、矬陷、蹲矬、矬垫(垫,义为陷)、酥矬、后矬、低矬等种种说法。

此外,中医中的“去火”在椒江民间叫“坐火”。中医认为,内火旺盛就会上火,消除体内的火气或热毒,称为去火。比如因上火而出现嘴角糜烂、牙痛等症状时,民间有“吃皮蛋坐火”的说法。这里的“坐火”也是俗写,正式写法当是“矬火”,清代白话小说中有类似书证。如《泪珠缘》描述救火的场景,“足有两个多时辰,那火头才渐渐的矬下去”。《雪月梅》中的讲述,大小船只在河汊内避风,“这风自辰牌时候发起,直到未末申初才渐渐矬下来”。《载阳堂意外缘》中的故事讲到,尤氏听了邱玉坛的解释后,认为二人之间无非都犯了错,“一股恼怒之气矬了下去了”。《绮楼重梦》的引文有,“从此,史氏的泼劲儿倒矬了一半”。椒江话“矬火”一词同样也可用作比喻,指怒气平息、消除。

方言中还有“日头矬落去噢”“日头矬西”等说法,意指太阳落山或西斜,这也可在文献中找到依据。例如,明末小说《醒世恒言》中有“(李承祖)急回头仰天观望,果然日已矬西”的描述。清代词人也有“两两渔舟,出水若穿梭,织罢日西矬”“雁筝搊义甲,唱罢回簧,莲箭沉沉月西矬”等表述。

综上所述,在现代汉语中,描述建筑物下沉时,词典采用的是“坐”字,但在古代文献中,“矬”更为常见,且跟方言中的其他引申义相合。“矬”字,保留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