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台州女作家李鸿:让时光在散文里慢慢呼吸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4版: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看李鸿的作品,要找一个独处的惬意的时刻,茶烟袅袅漫过书页,跟着她的文字,慢慢地静下来。可能你会被她的节奏牵着走,直到心里的喧嚣被滤掉,只剩下和她的文字一样的柔软与平静。

作家李鸿是一位温婉的临海女子,擅长写散文。她留着一头蓬松的短卷发,随意却透着灵动,柔和的面庞,带着优雅的笑意,聊起文学与写作,眼里有光。

李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散文集《边走边看》《江南小镇的闲适时光》等,有作品在《美文》《散文百家》《江南》《四川文学》《当代人》《岁月》《作家天地》等杂志发表,有散文入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试卷的阅读分析题。

「1」 她的文字能让人静下来

李鸿对写作葆有的痴情,藏在这三十多年的时光里。“写作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文学写作在她生命中的分量。

第一次投稿是在花样年华的高中时期,她至今仍记得,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诗《雨季》。文学的萌芽,从那时起含苞待放。后来,她爱上写散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创作至今。

写作时,李鸿习惯在桌上放一杯水,有时会泡一壶养生茶,然后对着电脑屏幕在键盘上码出一个个文字。如今,她依然保持着“日更”的习惯。“多写才不会生涩。”这种坚持让她的文字越发凝练。

李鸿的文字里,有一种能让人静下来的魔力,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轻轻推开一扇临河的窗,听着一位江南女子在耳边娓娓道来。

读她的作品,时光的流速会自然放缓。不论是《江南小镇的闲适时光》中,她笔下那条幽寂和安静的小巷,或是《坐在河边慢慢说》里,那条承载着她的记忆,映照着小镇市井烟火的河流,还是《花朵的味道》里,由外婆、花朵与往事编织起的时光。

她笔下的那份“静”,不仅在于她的语言风格,更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回归。她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安顿回忆,是在唤醒我们对生活本味的感知。

读李鸿的文字,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坐在河边聊天。她不说大道理,只讲小故事;不唱高调,只抒真情。你跟着她的文字走,走过龙浦河的桥,走过柴爿巷的夜,走过山海间的村落,最后会发现——原来生活里那些被忽略的细碎,那些平淡里的真实,才是最珍贵的诗意。而李鸿,就是那个把这些诗意捡起来,用文字串成串,送给每个读者的人。

「2」 被阅读滋养的写作根基

“我生活在一个小村庄,20个世纪70年代,生活比较贫穷,但因为我妈妈是老师,家里会比别的同学多一些课外书。”李鸿说,她的生活与阅读离不开,小学时就把名著看完了。或许正是这早年的阅读经历,奠定了她与文学写作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

在李鸿的书柜里,有一种特别的藏品——毛边书。这是看上去很笨拙、没有裁剪开来的书籍,需要读者边裁剪边阅读,让纸张一页一页在手中慢慢裁剪好,然后沉浸其中。“这样的阅读很有仪式感,也很古风。”李鸿形容这种阅读体验时,眼睛里闪烁着愉悦的光芒。

对她而言,阅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书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坐在安静的书房里,把自己沉在书海里,特别好,人安静了,阅读的质量就会提高。”即使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她也会留给阅读,现在亦是如此。

这种对阅读的敬畏和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尤其是三毛的作品,对她的影响尤为深远。“三毛的散文我是反复读,她的书是那种随时拿出来,都能带你去远方的类型。她的文字风格和她的个性比较吻合,属于一个字——真。”

李鸿的新作《坐在河边慢慢说》里,那个住在长宁巷的老伯,那个转着彩色圆筒理发店的理发师阿贵,那个因父母反对、对爱情绝望而喝农药逝去的小玉,都是她生活里见过的人。她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批判,只是把他们的故事慢慢讲出来。

“好的散文,平淡中见真意。”在李鸿看来,旁人认为的“散文门槛低”,其实不然。在她心里,真正的好散文从不是随手写来,得有情感的根,有思想的魂。“文字要像种子,不仅要开出好看的花,还要在读者心里留下点什么。”

“散文取材可以选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片段,一个镜头,加以拓展和挖掘,比如一朵花、一条河。”在李鸿的散文集《江南小镇的闲适时光》中的《荒岛》《冬天的石屋》《雪天偶遇》等文章,都是选取一个场景、一个片段,然后用文学的语言,融进自己的所悟所感。

「3」 享受一个人行走的生活观察家

李鸿的散文里,从不缺鲜活的场景,这些画面,都来自她无数次独自出发的行走。她的行走体验,也很大程度上给予她创作灵感。

“每一次行走,都会给我不一样的力量,不单单是看到风景,更多的是遇到人和事的感动。”李鸿喜欢一个人开车去附近的村庄或山里、海边,到处走走看看。

有一次,她去天台一个度假村开会,吃过晚饭后,她突然想开车出去逛逛,于是说走就走,便在夜色中去了一处山里。

这一趟夜行回来后,李鸿把一些感受写成一篇散文《夜色》:“陌生的村庄隐在夜色里,静立,高远,幽深。一团月光落下来,屋脊上泛着一片亮色。村庄里的人早已睡着了,黑暗阻止了人们白天劳作的疲惫。我熄了火,把车子停在村口拐弯处。怕打扰这个沉睡的村庄,我脚步轻轻。却不料,一下车,就听到一阵密集的狗叫声……”

“走得多了,心里就会有种写作的冲动。我的每一次行走,都给我的写作增添了素材。”李鸿坦言,素材多了,就会形成一个“气场和氛围”,在这种氛围和环境里,慢慢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李鸿说,自己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这种独处的时光,对她来说格外珍贵,“我年轻时更喜欢独处,只为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寂静,不被喧嚣的生活影响。”

一个人说走就走,往往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李鸿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女心。如今,50多岁的她,依然会像年轻时一样,一个人开车去陌生的村庄。

李鸿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让她的文字即便写回忆,也会带着“慢慢来,总能发现新美好”的从容。

最近,李鸿想写一系列关于农村老手艺、老行当的散文,为了把那些快要被忘掉的时光记下来。

“比如传统的接生婆、赤脚医生等,都是我们的时代记忆,我和妹妹都还记得,要是不写下来,再过十年、二十年,谁还知道这些曾经?”在李鸿看来,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时光虽逝,但用文字记录下来,是写作者应担的责任。

反观写作对写作者的影响,李鸿则认为:“写作后,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会发生变化,写作会让人在生活中养成主动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记者 徐颖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