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公益摄影师阮菊珍的精彩答卷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4版:老年乐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黄岩,一位银发老人常背着相机穿梭于城乡之间。她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快门定格人间温情,更以公益之心让摄影艺术绽放出别样光芒——她就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岩老年大学摄影志愿服务队队长、“共和国同龄人”阮菊珍。

从三尺讲台到光影世界,从教育工作者到公益摄影师,这位76岁老人用行动诠释着“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

1

辗转在教育讲台与摄影天地

1949年出生的阮菊珍,人生轨迹与新中国发展同频共振。1969年,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白天授课,夜晚备课批改作业,在语文与文体教学的双重岗位上默默耕耘。

“从教早期,我在夜校为学生们授课的经历尤为深刻。”阮菊珍回忆道,当时农民白天忙于农活,夜晚成为唯一可支配的学习时间。为适应这一特点,夜校课程多安排在傍晚至深夜,她便在晚上为大家上课。

“当时条件艰苦,但看到学生们从懵懂到成才,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从教30余年间,阮菊珍持之以恒,用知识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

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与摄影结缘。“在学校时,我兼职文体活动的宣传。当时借舅舅的胶片相机给学生拍宣传照,按下快门的瞬间,仿佛抓住了时光的尾巴。”此后,她自购相机,从国产凤凰、海鸥到进口尼康、佳能,从胶片机到数码机,家中收藏的十余台相机见证了她对光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2

用相机镌刻师生深情

在阮菊珍的记忆里,20世纪的相机是最珍贵的“光影魔法盒”,冲印照片更是一场“漫长的等待”,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像是在凝固时光的黄金。

20世纪90年代前后,阮菊珍购置了属于自己的胶片相机。她带着相机去学校,拍下学生们跑步、跳高、扔沙包的瞬间。照片里,孩子们的汗水在阳光下闪烁,笑容灿烂如花。

“你看,这些都是我的学生呢。”她翻开一本相册,指着一张有些褪色的照片对记者说。照片里,一群孩子奔跑在校园里,手里紧抓着一根线,笑望昂扬在天空的风筝,衣摆随风飘扬。孩子们的笑脸虽然有些模糊,但那份纯真和喜悦却透过岁月扑面而来。

阮菊珍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相册的边角,眼神里满是温柔与珍视。“这张照片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每次看到这些照片,我就想起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长大成人,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进入21世纪,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相机,阮菊珍也紧跟潮流,买了一台数码单反。她不再担心胶卷成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拍摄。

2000年前后,阮菊珍进入黄岩老年大学系统学习摄影,并加入黄岩摄影家协会,技术日益精进。2004年,她的作品《乡村门球队》获全国中老年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这成为她摄影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3

镜头下的公益之路

“摄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传递温暖的媒介。”随着技术提升,阮菊珍萌生将爱好转化为公益行动的想法。她牵头组建黄岩老年大学摄影志愿服务队,20余名老年学员踊跃加入。他们走进农村、社区、企业,为群众拍摄证件照、夫妻合照、全家福,用镜头记录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瞬间。

春节前夕的山区之行,是团队最难忘的记忆。村民们特地穿上鲜艳衣服,披上红围巾,在简陋的“临时影棚”前露出质朴笑容。“许多老人一辈子没拍过正式照片,看到成片时激动得落泪,说这是‘人生最好的礼物’。”阮菊珍回忆道。除了拍摄,团队还自备梳子、发夹为老人整理仪容,并亲手送上冲洗好的照片。

他们为抗战老兵拍摄肖像,记录其烽火岁月;为留守儿童拍摄成长照,定格童真笑脸;为企业员工拍摄团队照,增强归属感。截至目前,团队已开展近30场活动,260余人次志愿参与,服务群众超1300人,足迹遍布黄岩城乡。

从20世纪80年代的老式胶片相机,到90年代的傻瓜相机,再到21世纪的数码单反,阮菊珍的相机不断更新换代,但她对摄影的热爱从未改变。在她看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份温暖。而她,就是那个用光影书写故事的人。

4

镜头里的时代答卷

阮菊珍的公益行动不仅温暖他人,更让她找到退休后的精神寄托。

“我平时走路,看着年纪大了,但拿起相机就充满活力,高台说爬就爬。”阮菊珍笑着说。

她的作品屡获殊荣:《喜洋洋》获全国老年大学文艺大赛金奖,《红梅傲雪》获中国摄影报“魅力中国 浙江之旅”摄影大赛三等奖,《枇杷之乡》荣获“太湖山庄杯”省级优胜奖,同获这个奖项的还有《古村新貌》。而她最珍视的,是群众接过照片时眼里的光。

在阮菊珍的带动下,黄岩区摄影师们形成“老少携手”的公益生态链:学生志愿者教老人使用手机拍照,年轻摄影师协助后期修图……摄影志愿服务队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参与公益的热情。

从教育工作者到公益摄影师,阮菊珍用40余年光阴诠释了“奉献”的重量。她的镜头下,有留守老人的皱纹、孩童的笑靥、金婚夫妇的相濡以沫,更有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用镜头记录精彩人生,不仅是定格瞬间,更是传递希望。在这位“共和国同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更看到了新时代老年群体“退而不休”的精彩答卷。

记者 王琛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