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怡/文 吴畅/图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收藏和囤积一些没用的东西。比如,遇到便宜打折货,忍不住出手买;钱包里塞满各种卡片和收据、家里客厅堆满大大小小的快递纸盒、箱子,旧衣旧鞋甚至包装袋都不舍得扔……喜欢捡东西,甚至把垃圾当“宝”,这到底是一种习惯,还是心理疾病?
被物品“困住”的人生
传统观念上,人们常会把囤积行为,简单地理解为节俭、念旧。但在医学领域,囤积障碍已被明确界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囤积癖,客观来说是一种以持续难以丢弃无用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尹世平说,很多患者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比如囤积物品零部件、报纸、旧衣物、废旧玻璃瓶等,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过度获取或收集这些物品。当被迫丢弃或收集不到这些物品时,患者通常会感到异常痛苦。
不同于正常的收藏爱好,这种特殊的囤积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活不便甚至安全隐患。
“由于物品太多、放置杂乱,居所空间被过度占用、混乱不堪,影响房间正常使用,比如阳台不能晾晒衣服、厨房不能做饭等,导致患者及家人生活质量下降,矛盾频发。”尹世平说,除此以外,过度囤积物品也容易造成室内环境脏乱差,产生消防等安全隐患,危及家人和邻居。
52岁的王大妈,几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开始疯狂囤积物品。最初,她只是收集旧报纸和塑料瓶,后来逐渐发展到捡回别人丢弃的家具、衣物甚至过期食品。
据王大妈的家人描述,家里的两个房间已经被各种物品堆得满满当当,走路经过都费劲,孩子只能在客厅或者餐桌上写作业。“有时候劝她扔掉一点,她就大发脾气,说我们不理解她,那些东西‘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随着时间推移,王大妈的囤积行为愈演愈烈。她不仅拒绝清理物品,还开始回避社交,很少出门见人。家人的劝说、邻居的投诉都无法改变她的行为,亲子关系也因此疏远。
后来,王大妈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寻求医疗机构的专业帮助。医生在评估中发现,王大妈的囤积行为与她内心的创伤经历密切相关。婚姻带来的挫败感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囤积物品就成了她应对焦虑的方式——物品的堆积让她产生“一切从未失去”的错觉,暂时填补内心的空虚。
老年人发病率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
“很多囤积障碍患者背后都有情感缺失或创伤经历,物品成为他们情感寄托的替代物,丢弃物品就像失去情感支撑一样痛苦。”尹世平说,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年轻的“囤积狂”患者一般比较少,老年人往往是主体,发病率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
“囤积癖患者常常缺乏治疗动机,我接诊的这类患者,大多数是被动治疗,由家人带来。”尹世平。
患者老吴,从年轻时就喜欢收集桌椅板凳腿和螺丝钉,搬家时不舍扔,物品占据新家半边阳台,儿子特别不满,因此事经常吵架。
退休后,老吴变本加厉,不但经常翻垃圾箱,让家人觉得没面子,而且看谁家搬家、装修就主动凑上去,把别人不要的家具、废弃建材拿回家拆卸后堆放在阳台。忍无可忍之下,家人带老人到医院寻求帮助,这才明白老吴这种行为是病,得治。
“患者的囤积行为往往无法自控,逼迫改变、争吵常常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家庭关系对立严重。正确的方法是劝导就医,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尹世平说,目前,医学上对于囤积癖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举个例子,治疗师会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引导他们逐步面对丢弃物品的焦虑,通过制订整理计划、学习分类方法等,帮助其建立理性的物品管理模式。
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抗抑郁药物对部分患者有一定辅助作用,可缓解伴随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囤积癖患者来说,家庭的支持在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专家提醒,家人应避免指责和强行清理,而是通过理解和陪伴,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改变。
节俭不等同于囤积癖,注意区分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囤积障碍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专家表示,囤积障碍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囤积障碍的形成,往往与遗传、个性特征、既往经历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干预和科学治疗至关重要。”尹世平说,建议大家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健康的物品管理观念。
首先,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区分物品的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定期整理个人物品,避免过度依恋闲置物品。同时,营造开放的家庭沟通氛围,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减少通过囤积物品缓解压力的行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崇尚节俭的老人,平时有捡拾塑料瓶、纸箱等储存、售卖的行为,这种在家人、朋友看来或许不能理解,但它不属于囤积癖,无须过度紧张。
“当身边有人出现物品过度堆积、无法正常生活、回避社交等情况,最好及时建议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支持,为生活重新找回秩序与阳光。”尹世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