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光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巨星。他的诗篇,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壮丽,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翻开《全唐诗》,我们惊讶地发现李白竟有十二首诗篇直接吟咏天台山!是梦中的神游,还是真实的足迹?这成了千古文坛一桩引人探究的公案。
一问:诗仙是否曾亲临?
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休。清代王琦、黄锡珪等大家的年谱中,李白出蜀后漫游的足迹遍及洞庭、金陵、扬州,却唯独不见天台山的踪影。更有少数学者认为,天台山只存在于李白绚丽的想象之中。
然而,更多证据指向李白确曾登临天台山。他的好友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清晰写道,“登天台,望渤海”——这如同“登庐山,观瀑布”一样,是对挚友真实壮游的赞叹。李白诗中更藏玄机,《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里一句深情的“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分明是追忆在天台山上看到一轮明月,从而勾起对友人的深情思念。
最有力的证据藏于他对天台风物的精准描摹。《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竟如数家珍般点出国清寺、灵溪、华顶峰、石梁飞瀑、赤城山等八处胜景。若非亲见,怎能如此真切?若仅凭梦游,又怎能将方位说得毫厘不差?
二问:因何缘起天台山行?
青年李白仗剑出蜀,胸怀“东涉溟海”的宏愿。天台山自古便以“海水入焉”闻名遐迩。登临其巅,远眺东海日出,正是青年浪漫情怀的绝佳寄托。
更重要的缘由,是去拜谒那位曾深刻影响他的高道——司马承祯。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春,意气风发的李白在江陵遇见这位深受三代帝王尊崇的“国师”。司马承祯一句“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赞誉,如春风点燃了青年心中的火焰。李白激动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将自己比喻成大鹏,司马承祯比作托起大鹏的“希有鸟”。去司马承祯长居的天台山寻访问道,成了李白必然的向往。
青年李白亦是前贤的虔诚追慕者。书圣王羲之的墨迹、文豪孙绰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踏出的古道,都深深牵引着他。天台山,便是他追寻这些文化星光的圣地。
三问:初登天台山在何时?
学者们对李白首登天台山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言在唐朝天宝年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也有学者如郁贤皓、周琦等力主其青年时期即已登临。
关键线索藏于李白的人生节奏与诗行之间。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六月,唐玄宗颁布《求儒学诏》,广求天下贤才。此时正在扬州沉醉于“散金三十余万”豪奢生活的李白猛然警醒。他急需引荐,那位唯一赏识他的“希有鸟”司马承祯,自然成为希望所系。
开元十四年夏秋,李白毅然启程,“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别储邕之剡中》)。诗中“荷花镜里香”的盛夏意象,印证了此行始于酷暑。他满怀期待来到天台山桐柏观,却遗憾得知司马承祯远在南岳衡山传道和参与朝廷祭祀大典。虽未遇故人,但天台山的恢弘气象深深震撼了青年诗人。立于华顶之巅,东望大海,他心潮澎湃,挥毫题下《题桐柏观》(即《天台晓望》):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诗中喷薄的激情,正是青春热血的回响。
此行未遇司马承祯,对怀抱功业心的李白是一次沉重打击。晚秋黯然返回扬州后,他心力交瘁,写下《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中“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苦闷,道尽了天台求荐落空的失意。开元十四年夏秋的这次以天台山为目的地的壮游与挫折,成为他人生转向“酒隐安陆”的关键节点。
当然,李白的“天台山缘”并未终结。唐朝天宝六载,经历宦海沉浮的他再次踏上天台山。这次李白的心境已截然不同,名作《早望海霞边》便可能写于此时: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冬日早晨,赤城山赭色丹霞地貌在旭日照射下放出红光与皑皑白雪掩盖下洞穴悬崖相互辉映的奇景,抚慰着诗人放逐后的心灵。从功名热望到超然世外,天台山默默见证了他生命的两重境界。
天台山的回响
李白两度登临天台山,绝非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行旅。第一次为功业寻访未遇,使他从扬州的醉梦中惊醒,人生轨迹转向沿长江溯流而上的归途,才有了湖北安陆“酒隐十年”;第二次重游,则是在政治理想幻灭后精神的涅槃重生。浙东天台山,成了李白生命重大转折的无声见证者。
更深远的是,李白犹如一面旗帜,引领无数唐代诗人踏上了这条由运河、剡溪、古道连缀而成的“浙东唐诗之路”,来到天台山。孟浩然高吟“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寒山子赞叹“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皎然祈求“他时画出白团扇,乞取天台一片云”,元稹发出“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诗人们的足迹与歌咏,最终汇成了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如果我们探究这条唐代诗人像珍珠般洒落诗篇的“浙东唐诗之路”何时开始形成,那么,李白于开元十四年一路南下登临天台山,应该是最具标志性的起点。
如今,天台山水依然如画。沿着李白诗中“万壑千岩”的指引,重走这条唐诗铺就的道路,我们仿佛仍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豪迈歌声在华顶峰上回荡,与沧海红日一同不朽。
陈政明(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陈秋月(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天台山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