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不仅是身体的重创,更是一场足以摧毁心灵的“地震”。如何让脊髓损伤患者重拾自信,直面生活?近日,台州市康复医院联合路桥区残联,为脊髓损伤康复训练第7期的8名患者进行心理团队辅导治疗,帮助他们重新点亮生活希望的明灯。
“来,请大家跟着我深呼吸,感受腹部的起伏,留意身体当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在路桥区博物馆内,台州市康复医院心理专科护士张燕,正带领患者们开展正念呼吸训练,伴随着引导声,8名患者在专注呼吸与身体感知的过程中,逐渐放下对身体损伤的焦虑,增强了心理弹性。
“放飞心情”游戏中,患者们则通过选择潜意识直觉卡、分享,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具象化,在坦诚的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来自路桥的陈大叔(化名)拿起一张有护士画像的卡片,当被询问为什么选择这张卡片时,他说在生病、康复治疗期间,护士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力量,这让他非常感动。
“很多和陈大叔一样的患者都反馈,这种训练不仅能缓解复健时的焦虑,还让他们在枯燥的训练中集中注意力,增强了与内在心里的链接,提升了康复的信心。”张燕告诉记者。
当天,心理治疗师围绕关爱心理健康、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爱的需求和内心感受四大核心主题,创新采用游戏互动的形式,让患者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跟着治疗师学习自我情绪识别、心理状态认知、情绪自评的方法,逐步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实用技巧。
“参加此次活动的8名,自9月1日入营起,便开启了为期9天的封闭式康复训练。其间,康复治疗团队通过全方位的康复服务,构建‘1+N’延续康复模式,帮助他们实现居家康复,顺利融入社会。”该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护士长陈亚利告诉记者,心理团队辅导治疗活动是康复训练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心理赋能”的关键作用,助力脊髓损伤患者正视因身体损伤所面临的生活困难与挫折,进而培养积极乐观、坚韧向上的心理状态。
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至今,台州市康复医院已成功举办7期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营,共招收了100多名患者,其中56人凭专业康复实现自理,重返家庭、社会。
“服务模式上,我们聚焦脊髓损伤患者急慢转衔、全程管理的需求,实行‘医疗康复—功能重建—社会融入’的三位一体模式,收获了一致好评。”台州市康复医院副院长毕东军告诉记者,“脊髓损伤患者大多需长期进行居家康复,这一过程往往持续数年。我们希望通过脊髓损伤训练营这一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照护支持。在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同时,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当下面临的康复难题与生活困境,力争助力更多患者实现生活自理,这不仅能为其家庭切实减轻照护负担,更能为他们创造回归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记者 王怡 通讯员 孙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