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3版:帮助台州孩子更好成长·教师节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物名片】

林卫飞,台州一中语文老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台州市名师,台州市教学能手,台州市青年骨干教师,台州市青语会会员,项香女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台州电视台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听写大赛评委。获第十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老师选拔大赛一等奖,国家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二等奖,台州市大比武一等奖,课例被评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优课”,承建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今天我们不讲课文,先聊聊张国荣的《倩女幽魂》。”

九月的第一缕晨光洒进教室,林卫飞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聊斋志异”四个字。台下50双眼睛瞬间亮起——这节本该分析《促织》的语文课,因她的一句“离题”拐进了光影交错的世界。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才恍然发现:那些关于“人鬼殊途”的喟叹,早已悄然化作了理解《促织》中“父子相泣”的密钥。

这样的课堂,是林卫飞20年教学生涯的缩影。她像一位执桨的摆渡人,在语文的星河中划出独特的轨迹。

文学基因:命运射向她的白羽箭

林卫飞与语文的羁绊,始于江南小镇的夏夜,父亲给了她文学启蒙。

从事手艺活的父亲很会“讲古”。小时候,她常听父亲讲五女拜寿、薛仁贵东征、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

“文学是命运射向我的白羽箭。”她常引用席慕蓉的诗句自喻。大学时期,她溯长江而上,站在西南大学的校园里,巴山夜雨的湿润与川渝文化的刚烈,让江南的温婉蜕变为冷峻的哲思。

课堂美学:在辽阔中抵达深刻

林卫飞有深厚的师承背景,近20年的教学经历也让她积淀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心法。

一开始,林卫飞就职于临海回浦中学,张云飞老师给了她灵性的启迪,自此生出“等风来等云来”的期待。2015年8月,她调至台州一中,正式师从项香女老师。项香女的严谨、辽阔带给她深刻影响,“磨课如铸剑”的理念更让她心生敬畏。

作为班主任,林卫飞践行着“拙诚”之道。她的班级没有繁琐的班规,只有一条底线:“不伤害他人,不辜负自己。”

“我内心深处一直坚守自己的理念——对学生只管理,不控制。”林卫飞非常尊重学生,尽可能少找学生谈话,多鼓励少批评。“无论是学习还是学校活动,我只希望学生快乐,不需要过度正确。”

这种“无为而治”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上的学生与她相处很融洽,班级氛围温馨,各科成绩在同类班级中遥遥领先。

科研之道:课堂深度与厚度的来源

从教以来,林卫飞通过研读理论书籍获取深厚的理论素养,为课堂实践及做课题、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论文曾发表于《语文学习》《教学智能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参加过5本书籍的编写;主持的省课题《高中禅意诗教学的探索》结题。此外,还有多项主持的市课题、参加的省市课题结题。

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公益送教活动。2018年春,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送教;2020年春参加“心系荆楚,名师驰援:百名特级教师公益送教湖北”活动。

窗外的桂花香漫进教室,林卫飞轻轻合上教案。在文字的河流上,永远有新的星辰等待被发现,永远有新的灵魂需要被点亮。

这,就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永恒浪漫。

记者 王琛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