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我的老师林元白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4版: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林元白

1950年,海门中学剧艺团排演歌剧《赤叶河》配合宣传,演职人员在校门口合影。

「1」

1978年上半年,我读初二的下半学期,由于原来的语文老师外出进修,担任高中语文教学的林元白先生成了我们的新语文老师。

在我们这些初中生眼里,教高中老师的水平肯定要比教初中的老师高。而且,老师的名字完全不像农村人的名字土得掉渣,虽然那时还不知道“元白”是啥意思,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挺有文化的。总之,我们对这位新学期代课老师的到来充满期待。

林老师的教学果然不同凡响。他上的第一节课,先要我们学习普通话。在这之前,教我们的老师都是用温岭话或者用夹杂温岭口音的普通话上课的。用正宗的、标准的普通话上课,还是开天辟地第一回。记得,林老师并没有按照教科书的进度来教学,他考虑同学们的实际水平,从教我们认识“a、o、e”开始,然后用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再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老实说,现在我之所以能说普通话,正是那时林老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

林老师上课的第二个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先教文言文,后教白话文。大概在他看来,要学好语文,必先学好文言文,只要学好了文言文,学习白话文自然就不成问题了。或许在他看来,文言文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比白话文重要,因此,他一开始就教《刻舟求剑》《东郭先生》《黔驴技穷》等古文,我们被这些精彩故事所吸引,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些文章所阐发的道理。也就从这时候起,我从心底里种下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我对林老师的第三个感觉是,他是一个有武功的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小混混,经常到学校里捣乱,但是,他们看到林老师都会远远地避开。因为有一次他出面劝架,只轻轻地把对方的手夹在臂膀下拉开,结果对方顿觉四肢无力,动弹不得。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把林老师会武功的名气传得远近闻名。

林老师当年是住校的。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在操场边小河旁的大树下打太极拳,后面还跟着一群高年级的学生和一些男老师,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线。

「2」

1997年,我到椒江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椒江文史资料》第六辑,读到了林老师写的《我的良师益友——缅怀贺鸣声》一文,才知道林老师曾经师从贺鸣声学习版画和杨式太极拳。

贺鸣声是近代椒江的一位文化名人。1935年,他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抗日战争初期,他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西画系深造。因此,他的美术造诣很高。另外,他在青年时期,曾到杭州国术馆学习形意、八卦、少林等多种拳术,后来拜牛春明大师为师,专练杨式太极拳,成为杨式太极拳创立者杨澄甫大师的第三代传人。

林老师比贺鸣声小3岁,曾经接受贺鸣声版画艺术熏陶,并自觉成为一位以版画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的积极分子。1940年5月,林元白与贺鸣声、方正中等一起,在海门成立巨轮木刻会,并由林元白担任主编,出版木刻刊物《巨轮》。同时,他们又筹办了一期《抗战版画展览》(共有130余幅作品),先后在温岭、黄岩、宁波等地巡回展出。是年,林元白和方正中被吸收成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会员。

林元白师从贺鸣声习练杨式太极拳,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教林元白练拳时,贺鸣声特地传授了一套使用巧劲的技术。我回想起,有人说过林老师的推手很是厉害,说他每一发劲,对手就趔趄后退,有的甚至接连后退五六米远后跌倒于地。我想这大概是可信的。只不过林老师一直低调,从来没有跟人说过。

也是在《我的良师益友——缅怀贺鸣声》一文中,我了解到林老师是地道的海门(今椒江区海门街道)人。我曾多方打听林老师的住处,专门去看望他。

那时候,林老师的家住在江城路6号(原三脸石板西岸)。他正生病,躺在床上,听到有人来看望自己,便立即坐了起来。只见他佝偻着身子,没有了过去那个1.8米多高的威仪;一副瘦骨嶙峋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里难受。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记忆力极好,居然连我这样一位他以前教过的初中学生都还记得。

那时我们交谈了许多,使我对林老师的身世有所了解。

林老师出生于海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父亲一向重视子女的培养。林老师得以在海门慈幼院小学(椒江区实验小学的前身)读小学,在海门私立东山初级中学和位于海门葭沚的浙江省第六中学校读初中,后在南京读高中,后又转入上海光实中学(今称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刚刚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林元白,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与海门50多名爱国青年一起,组织“春野救亡剧社”,以话剧为工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剧社半年公演4次,并赴临海、黄岩、温岭等地巡回演出。

林元白平生接受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应聘成为海门慈幼院小学老师。1949年海门解放后,海门区人民政府曾指派林元白接管圣心小学(一所由海门天主教堂创办的学校),任校长。1951年,林元白被调到海门中学(今台州市第一中学)任教员兼业务科长。他积极配合剿匪、土改开展宣传活动,亲自编导话剧《赤叶河》,并组织师生到洪家、杜桥等地演出,使广大群众受到了生动的教育。也就在这段时间,林元白参加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七期干部培训。

林老师在许多地方教过书。他在海门、大荆、路桥等地当过小学语文老师(有时也当图画老师),在温岭师范学校、三门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天台县初级师范学校等学校任教,也在天台县立中学(1953年改名为浙江省天台中学)、私立侨光中学宁海分校(1956年更名为浙江省三门中学)、黄岩扶雅中学(今路桥新桥中学)、海门中学教过书。仅在温岭一地,就先后在泽国中学、温岭县立中学、石桥中学、城南中学等当过高中语文老师。

用林老师自己的话来说,他一生53年从教,到过许多地方,从来没有抱怨环境艰苦,只知道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乐育”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

「3」

有段时间,我因为外出工作,与林老师几乎失去了联系。

2005年,我回到椒江,在阅读周承训的诗集《桑榆吟稿》时,看到有一首《悼故人林元白老师》的七言律诗,才知道林老师已于2004年3月12日因病去世,享年87岁。

2013年2月,我在椒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文化研究》一书中,读到方崇江撰写的《缅怀林元白先生》一文,使我对林老师的生平事迹又多了一点了解。

据方崇江回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迎接解放大军进入海门,林元白与中共椒南工委取得联系,并慷慨地向椒南工委赠送了一台收音机,使《浙东通讯》编辑部能及时收听新华通讯社消息,及时编发宣传革命形势的文章。

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我对林老师退休后的工作、生活有了大概了解。

林老师于1979年从温岭城南中学退休。退休后,曾短期返聘回城南中学,任教高中语文,1981年回到原籍椒江定居。闲不住的他,先后又被聘请到葭沚中学、椒江教师进修学校等任教语文(后来在椒江电大、椒江党校等也执教过)。由于林老师教学严谨、负责,备课认真,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深受教育界好评。1991年,已是74岁高龄的林老师,被推举为第一届椒江市退休教师协会秘书长。

自1985年初至1991年底,林老师受原椒江市政协邀请,担任《椒江文史资料》编辑。共出版8辑,为椒江文史工作填补空白。其间,他还撰写介绍椒江人文历史、风土民情的文章,为宣传椒江作出了贡献。

林老师还是一位擅长用旧体诗歌唱新时代、新生活的诗人。他经常在《椒江经济报》(现改名为《今日椒江》)、《台州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2001年9月,他将自己公开发表过的文章、诗词、新闻报道、木刻作品等,以剪报的形式汇编成册,并取名为《林元白作品集》。

临终前十几天,林老师仍笔耕不辍。2004年2月26日《台州商报》刊载他的《清平乐·接轨长三角》,成了林老师的绝笔诗。

王康艺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