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麻醉医师打完这一针,就走了,或者去旁边聊天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代麻醉远非“睡一觉”那么简单。它是一项精密、复杂且风险可控的生命支持技术,背后凝聚了现代医学的智慧。
重度肥胖让手术困难重重
日前,台州医院关节外科来了一位体重310斤、身高176厘米的重度肥胖患者。该患者因膝关节韧带损伤,需要接受膝关节镜下探查和交叉韧带重建术。
因患者重度肥胖,手术面临诸多巨大挑战,如气道困难、麻醉管理复杂、术中视野受限、器械操作难度大增,术后血栓与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且术后拔管后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等情况。
面对重重困难,麻醉科与骨科等相关科室术前进行周密评估,使其在全身麻醉下完成了手术。目前,该患者已经顺利出院,后续将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此例手术的成功显示出麻醉科在处理极高体重患者复杂骨科手术方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麻醉手术背后是现代医学的智慧
“麻醉是一个系统工程。麻醉医生在术前一天,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去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参与讨论围术期治疗方案。麻醉医师给患者麻醉后,要时刻保持警惕,寸步不离,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手术进程和变化,及时调整药物,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整个手术过程。”台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陈伟介绍,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还要一直守在患者身边,等候患者苏醒。“等患者完全苏醒,生命体征稳定,没有疼痛,再送回病房。即使不是全身麻醉的患者,麻醉医生也是寸步不离,直到手术完全结束。”
陈伟表示,麻醉工作不只是手术室里的手术麻醉。“麻醉工作,内容其实很广泛,不仅用于手术间的手术麻醉,还包括其他场所,如产房的分娩镇痛、内镜中心的无痛胃肠镜和无痛支气管镜、病房术后镇痛、疼痛门诊等,还有全院的抢救插管或者深静脉穿刺等。麻醉医生不仅负责手术麻醉,还提供疼痛管理和舒适化医疗。”
患者常见的认知误区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与治疗需要,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三种类型。
“对于全麻,部分患者担心全麻药物损害大脑,导致记忆力下降或智力衰退。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陈伟说,“现代麻醉药物代谢快,对大脑功能无长期影响。术后短期记忆力减退大多与手术创伤、应激反应等有关,会随身体恢复逐渐改善。”
“很多人认为局麻一定比全麻安全。事实上,局麻适用于小型手术,但并非绝对安全。尤其小孩子,不能配合手术或者疼痛刺激会引发心理应激,留下阴影。”陈伟说,局麻药可能引发过敏或毒性反应,而全麻在专业操作下可通过严密监测保障安全。麻醉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而非单纯比较安全性。
陈伟提醒,术前禁食禁水十分必要。“有些人觉得禁食禁水是小题大做,甚至术前吃得饱饱的,不能吃饭就吃面,吃洋快餐,或者吃了东西却故意隐瞒。其实,术前禁食禁水是为防止麻醉过程中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或窒息,这是保障麻醉安全的重要环节。反流误吸一旦发生,极易造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此外,感冒对麻醉存在影响。“如果患者感冒,手术需要暂停。”陈伟说,麻醉,尤其全身麻醉,患者如果感冒,会存在炎症,会有气道高反应性,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哮喘、呼吸困难、痰液增多堵塞气道,严重者会出现肺部感染甚至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等。
“麻醉前,患者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过敏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与医生沟通,了解麻醉过程和风险,缓解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影响血压、心率。”陈伟说。
记者 王琛琪/文 陈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