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海防视域下 小学生诗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06版:教育荟       上一篇    下一篇

椒江区海门小学 杨玲琴

本文融合海防文化与诗歌教学,以一江山岛战役和戚继光抗倭历史为素材,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文化浸润——技巧习得——情感表达”的教学路径。通过具象化选材和设计策略,将海防元素有效融入诗歌教学,提升学生创作能力,增强其对本土历史和爱国精神的认同,为诗歌教学在地化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诗歌是学生情感表达与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地域文化则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椒江具有深厚的海防历史与红色记忆,一江山岛战役和戚继光抗倭事迹既是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开展家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四年级诗歌教学中融入海防主题,既契合教材中观察生活、抒发真情的要求,也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感知历史,实现语言素养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海防文化融入诗歌教学的适配性

四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战斗、英雄等具象题材兴趣浓厚,历史理解尚处初步阶段。该阶段诗歌教学正由仿写过渡到创写,需具体、生动的素材支撑。海防故事中包含大量视觉与情感意象,如“战舰破浪”“烽火守望”等,与学习比喻、拟人和借意象抒情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转化

选取一江山岛“战士擎红旗”“浪花与钢枪”、戚继光“鸳鸯阵”“望海潮”等具象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画面基础,降低创作门槛。引导学生将历史情感进行生活化联想,如“战士守海疆如爸爸守我入睡”,增强共情。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景物诗”“叙事诗”体裁要求,实现知识迁移与学用结合。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

通过情境唤醒(影像资料、角色扮演积累关键词和情感体验)、阶梯引导(句式仿写、片段补写和“三行诗”创作逐步开放想象)以及多元互动(小组共创、诗画展评促进交流与完善)三类策略,支持学生从感知到创作的有效跨越。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学生诗歌在情感表达和历史认知上进步显著,出现“戚继光的剑劈开倭船,也劈开孩子的噩梦”等融情于史的诗句,并主动拓展了解历史背景。需注意平衡想象与史实,保护创作热情的同时适度引导,维护历史真实性。

海防文化融入诗歌教学,实则为学生搭建历史认知、情感体验与诗歌表达的桥梁。通过具象选材和分层引导,学生可在创作中理解勇气、责任等精神内涵,既提升写作能力,也加深文化认同,实现语文素养与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