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怡 文/图
一边是国内窗明几净、仪器先进的检验科;一边是中非地区尘土飞扬、设备简陋的医疗点,两张投影画面同时出现在大屏幕上,引得台下惊呼阵阵……近日,台州市立医院援非检验科医生朱伟以亲身经历与援非照片为教具,为来自椒江的90多名台州小记者开启了一场特殊的讲座。
为中非医疗事业送去曙光
“小朋友们,在你们的心里,非洲是怎么样的?”朱医生的提问式开场白,瞬间将孩子们带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中部,走进那段特殊且记忆犹新的援非时光。
作为浙江第20批援非医疗队的成员,朱伟在中非共和国班吉友谊医院待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承担着检验科抽血化验、检测病毒的重要职责。
“那里的疟疾发病率特别高,梅毒和艾滋病也不少,但检验科日均检测量却不足国内的十分之一,不是病人少,而是设备和人手太缺了。”朱伟说,在中非班吉医院,几台检验仪器,加上狭小的操作台和一个保存试剂的冰箱,差不多就是他们检验科的所有“财产”,“平时一忙起来,就有种在厨房的错觉,基本上什么东西都触手可及,空间真的很紧凑。”
更让人头疼的是电力问题。班吉作为全球最落后的国家首都之一,当地供电极不稳定,一天停电三到四次是常态。“有时候我正做着检测,诊室里突然断电,我立刻把所有仪器的电源切断,等有电了再重新一台一台开起来。”朱伟告诉记者,对于检验仪器来说,频繁的停电会影响仪器性能,但当地艰苦的条件,让他们不得不逼着自己去适应。
除了设备和环境的艰苦,疾病的威胁也时刻环绕。中非是疟疾高发区,检验科又是接触病菌最多的地方。朱伟说,为了预防感染,医生们每天上班前,都要做好全身的防护措施,“天热的时候,往往半天不到汗就湿透了衣服,已经习惯了。”
当然,中国医疗队的到来,也为当地医疗事业送去了一丝曙光。“今年4月,我们从国内邮寄了一批新的仪器——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并在当地开展了循环增强荧光免疫发光法检测BNP(脑钠肽),cTnI(肌钙蛋白I)等八项新项目的检测。”朱伟说,新项目的开展,在临床医生对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感染方面以及女性生殖健康的治疗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辅助诊断作用。
小记者:做一个像朱医生一样的英雄
了解了中国医疗队成员在中非班吉友谊医院的工作和心路历程后,小记者对援外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讲座中,朱医生还通过一组组对比鲜明的照片,更直观地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援非经历。
镜头里,有中非落后居民区的真实写照,也有当时简陋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当然,还有中国医生与当地人民的亲切合照,以及援非回程前与患者们惜别的不舍场景……朱伟说,在班吉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当地人民的真诚让他深受触动:“他们对健康的渴望,让我更加明白援外不仅是送医送药,更是传递希望和力量。”
讲座现场,设置了问答互动环节,小记者们抛出的问题充满童真却直击内心。“朱医生,您害怕被传染病菌吗?是怎么克服的呢?”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台州学校的陶心若问道。“害怕也犹豫过,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当被问及在援非期间,是否会想念家人,又是如何克服艰苦工作条件的?朱伟说,思念是必然,但这份工作是伟大且十分有意义的,当看到致病菌被准确识别、对症药物发挥作用时,患者通过科学医治实现康复后,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仍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讲座内容。“以前觉得医生就是在医院里看病,没想到在非洲当医生要克服这么多困难。”来自台州市白云小学的王梓苏,在采访本上认真写下感悟。
“医生叔叔说‘检验结果是医生的眼睛’,我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重量。”小记者王思予告诉记者,听完讲座后,她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敬佩感,“以后我也要好好学习,像朱医生一样做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英雄。”
“援外医疗是展现我们大国担当的重要窗口,通过此次讲座活动,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真实的援非故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朱伟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