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灵石这七年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4版: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章云龙 文/供图

1938年的秋天,黄岩双桂巷,敲了200多年的黄岩县立中学(黄岩中学前身)的钟声忽然哑了。

时序回到1938年至1939年,日寇军机多次窜入黄岩上空,进行狂轰滥炸。青砖黛瓦的黄岩县立中学“仰山堂”如同被撕碎的纸片,纷纷扬扬,随风飘荡,在炸弹的烟火中消失了。没有发生爆炸的炸弹,横陈在学校东面的城墙边,夏日的阳光下,发出森冷的光。

不时的空袭,城区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西迁生活开始了。1938年秋天,西乡原灵石寺及山对面的下岙崇法寺内,一千多名师生在寺院的钟声下开始了艰难的办学、求学征程。油墨的清香与寺院的香烛交融,从1938年秋天到1945年秋天,整整7年,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1

灵石书院为清同治九年(1870)县令孙憙由灵石寺改设。他在《灵石书院碑记》中写道:昔孙恩寇海上,屯兵其处……唐李义山读书于此,有著书堂遗迹在焉。宋绍兴中,谢少卿伋隐此……文公朱子题诗所谓“谢公种药地,窈窕青山阿”者也……

谁也想不到,数十年后,曾经的灵石书院,孙憙设想的“弦诵其中”“以仰付国家振育人才之至意”的理念与抗战烽火神奇地在这方土地共融。

灵石寺的大雄宝殿一度是当年黄岩县立中学学子就餐的地方,为扩大饭厅面积,佛像被拆除,只留下释迦牟尼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这群受难的生民。后因师生们觉得数米高的释迦牟尼木雕有点阴森,拉倒后烧毁了。当时,饭厅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咬得菜根香,尚思天下有饥者;尝将胆味苦,才是世间无敌人。”校门后的二门上书着“时代洪炉”四字,是否一语成谶?

灵石书院原是寺院,房屋不多,教室不够,于是在山坡上建起了四面通风简陋的草棚,离学校100米远的东岳庙也成了临时的教室、饭堂、宿舍。

2

灵石书院虽处偏僻的乡村,抗战期间却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荷塘月色、古木参天、小桥流水,环境安谧,适宜求学。远离中心城市,避开战争干扰,地理位置优越。1941年4月,日寇军机连续轰炸黄岩后,企图轰炸校园,灵石书院恰恰在山脚下,周围树林茂密,日机找不到目标,只把炸弹投到浮山村一带。

国难当头,安全的环境即天堂。

教室是山坡上简陋的草棚,四面通风,冬日寒风凛冽,泥土地尘土飞扬。学生上课时却十分安静,但麻雀却在草棚顶上吵开了,鸟屎乱洒,桌上、身上、书本上经常留下这些小家伙的杰作。

由于教室分散,上下课及用餐等均以吹军号为令。晚间,学生们点着菜油灯到教室里复习,菜油灯靠几根灯芯草浸油发光,光线微弱,但目光坚定。住的地方是几十人、上百人一间的房间,睡的是双人床。吃的主食是糙米饭,配菜是咸菜、冬瓜、青菜、萝卜,早餐稀饭为主,逢年过节偶尔吃点肉、禽、蛋。当时,大雄宝殿当作餐厅,条件差,经常出现学生在下面吃饭,顶上的蝙蝠、老鼠在上面拉屎拉尿,拉到碗里,学生抹掉再吃。校友们回忆,“最有趣的是早上千人喝稀饭,只听得东西南北喝声四起嘈嘈唧唧,逐步形成有规律的连奏声此起彼伏,这种千人喝粥合奏曲,简直美妙动听极了。”

为了学习英语,学生们买个金属笔尖,将其缚在竹筷顶端,就成了“钢笔”,练习本的纸张,仅比土纸好点。那时,从黄岩北门码头只有一艘小汽轮从永宁江直达灵石附近的潮济,除少数同学乘着小汽轮来上学外,大多数同学步行数十里路来上学。

3

黄岩县立中学搬迁到灵石这七年,学习的多彩让学生们忘却了生活的艰苦。国文、公民、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体育、童子军、图画、生物、地理、音乐、劳作等科目,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清晨,童子军的军号声刺破晨雾,也划破了山乡的宁静。学生迅捷地在腿上打起绑带,操练的声音响彻山乡。时刻准备着上前线,是战时青年的使命。军训时,教官定期把高中学生带到雁荡山露营拉练。童子军教练组织初中生野外露营,培养学生守纪、吃苦的习惯。军事教官既教学生战术,也搞实战训练。

1943年的夏天特别闷热。童子军教练陈定华带着学生们徒步三百里,去雁荡山拉练。他们背着被褥,腰悬搪瓷碗,乐队带军鼓、军号,军鼓声惊醒了山中的千年古刹。显圣门的瀑布下,学生们脱光衣服跳进潭水,水花溅在晒得黝黑的皮肤上,像是无数面小镜子。这样的军事拉练在抗战期间成为习惯。谁也不知道,这些欢笑的少年里,有多少人会在几年后永远沉默在某个不知名的战场上。一批批青年走向了抗战主战场,血洒疆场。陈庭槐等校友成了新四军中的一员,后成为高级干部。史料记载,黄岩抗战期间平均每年3249人奔赴抗战主战场。

1943年8月,黄岩忠烈祠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抗战英烈大会。那天,细雨朦胧。8000多人站在雨中,听县长念着272位黄岩阵亡将士的名字,雨滴打在名单上,墨迹晕开,像一朵朵黑色的花,开得绚烂、惨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92年来函:“在我馆馆藏档案中,已收集到你县抗日阵亡将士261名。”其中,有不少是从清献中学堂、黄岩县立中学校时期毕业的校友。

4

战争烽火扩大,一批北京、江苏、上海、杭州及浙江其他名校的教师南迁,为学校引进来自各大学、中学的大批名师创造了条件。从1938年到1945年这7年间,一个个学富五车的校长,引进了一批批操着不同乡音的知名教师。

管昌侯老师,他能在看不见棋盘的情况下与人下棋,并能吹箫、赋诗。

喻信厚先生是榜眼喻长霖的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京师及江浙几个县的知事(县长),毛笔大字极佳,曾有一闲章:“行走学部礼部,宦游松江浦江。”

牟思秿先生国文功底深,北伐时曾任南京参谋本部文书。有一次,北伐军总司令来视察,见其模样不像军人,叫他立正、挺胸,无奈其驼背难以站直。牟思秿受了惊吓,于是回家教书。

劳技教师赵绳荪先生教过木工、金工,劳技实践影响了诸多学子。

医学常识教师周子序先生,是一位名医,长于中医、针灸。他翻译的日本医学名著《皇汉医学》在国内一版再版。

吴文先生,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教汉语,会写新诗,在书法上更有特色。

江文炜先生,参加革命被捕后,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亲自营救,后江先生到黄岩县立中学任教并担任校长。

史丹莱(英籍新西兰人),英文教师,英国海员出身,擅长画图,后到温州英士大学任教。

孙一之老师,组织学生社团——“觉社”,意在唤醒学生反帝爱国之情。管听石老师,少时师从国学大师管香定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与许杰等人参加骆耕谟主持的省文化救亡大会。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抗日剧团,组织“书报读写会”,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一批学生在那时投奔括苍游击队。

许植方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成分的先驱者之一,曾二度担任黄岩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医大一级教授,科研成果曾获实业部一等奖。

杜秉正先生,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在国内学界享有盛誉,培养了中科院黄志镗院士、路甬祥院长等一批知名学生。

牟正飞先生,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被捕后获蔡元培校长亲自营救。

叶国品先生把他们班60位同学的名字根据音调编排,点名时朗朗上口,像散文诗一样美妙动听。他教的语文,选择鲁迅、巴金等名人作品,讲得生动有趣。

宋成志老师,经林迪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民国日报》副刊编辑,他参加“乙丑读书社”,曾是《大夏周报》主编,任教大学国文,出版《求是》杂志,1948年出版五幕话剧《欢乐图》,得到郭沫若、田汉、柯灵等支持,是一位剧作家,后担任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邱竹师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他与侯外庐合编的《中国思想史》四卷本,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

王育和先生从事左翼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先生过从密切,《鲁迅全集》中多次提到其名字。

毛乃琅先生,化学教师,北大学生,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江翼时先生,曾任著名的春晖中学校长。林子仁先生,杭州著名的数学教师。干人俊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师。生物学老师朱子珍是昆虫学家。解箴言先生,是前清的“拔贡”。许天虹先生,曾翻译英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吴学洲先生,香港人,教授高中英语。陈嚣尘老师,被学生们称为“卓别林”。许雪樵、李树德两位老师博学多才,誉满杏坛。林子仁、王贵屏两先生,被誉为数学泰斗。袁积诚先生,后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曰纬先生,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太多的名师,在抗战时期云集在这所山乡中学,为抗战储备人才。

5

那时,学校管理极为严格。每天清晨,军号一响,集合参加升旗仪式,值班老师点名,教导主任训话。每日课程排得很满,早餐后学生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值班老师还要查到,凡缺席者,均被记上大名,有时教导主任亲自提着火油灯检查。学生就餐时,值日领导亲临现场,让值日学生班长喊“立正、稍息、开动”的口号,学生才拿筷吃饭。

学校也组织讲座。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周炳琳校友(五四运动主将)回乡,朱有瓛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为华师大知名教授)留学英国回来,王亮(希隐)先生(北大校友,民国时曾任秘鲁里约领事,根据其父王彦威资料整理成《清季外交史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外交著作)来黄岩,学校专门请他们为学生作报告,学生的视野从山乡看到世界。1943年7月,高中学生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一举夺魁,获全省第一名。其中,张友仁、吴全德两位学生分别获全省第一、第二名,他们选择了西南联大,后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比赛分田赛、径赛,田赛的项目有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垒球(女子)、标枪、手榴弹掷远等。径赛的项目有5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以及200米、400米接力赛跑,全校师生参加,并编《快讯》,宣传运动员。如1942年比赛,司令台上写着醒目的对联:

黉舍萃青年,正橙黄橘绿,田径称雄,努力来参运动会;

秋原堪极目,喜气爽天高,山河在望,凯歌待听曲江涛。

这副对联是国文老师朱希晦先生的作品,意在有为青年通过参加运动会,在田径上称雄,将来为报效国家驰骋沙场而努力。

学校还重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定期举行比赛。那时,课外活动由学生会组织,由老师指导。如球类比赛、歌咏、朗诵、演讲、作文、书画等,还组织了书报读写会、编辑《日新》日刊、文虎(灯谜)会及文艺演出等活动。戏剧活动引人注目。剧作家宋成志先生导演的《雷雨》曾在黄岩演出,轰动一时。宋成志先生为黄岩中学导演的一部大型歌剧《农村曲》,歌颂广大农民抗日的热情。演出由学校乐团伴奏,有十几位同学参加。各界人士竞相观看,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文艺演出有时师生同台演出,如《丁大夫》《烟苇港》《绯色网》等。朱天宽、邱竹师、李树德等老师也经常参加演出,王育和先生弹奏的琵琶曲,妙不可言。张教官表演的国术《醉八仙》,掌声阵阵。赵师傅的硬气功,7块砖头,轻轻一击,分成两半。文艺晚会中,同学们有拉二胡、京胡的,有吹口琴、洞箫的,有独唱、合唱,也有小品、舞剑、口技及京剧表演等。文虎(灯谜)会由学生会举办,谜面由师生创作,十分有趣。如,不落伍(打本校老师名),不落伍就是刚合时。谜底是江翼时;次子最贤(打本校同学名),谜底是林仲良。

那时,学校也有各种社团。如孙一之先生组织成立的“觉社”。学生会主席林仲良组织的“啸社”,意为仰天长啸于灵石山谷,长大后以身报国。校友们出版了一批宣传抗日的书刊,创办“黄钟剧社”,也创作文学作品。校友胡育琦,为创作长篇小说《七年间》,煤油灯熏黑了鼻尖,他却浑然不觉。这些文字变成《宁海民报》上的铅字,像子弹一样射向敌人的心脏。僧房里,校友贺鸣声的刻刀在木板上游走,刻出一个农民悲愤的面容——这幅名为《心诉》的木刻,后漂洋过海,在五个国家的展厅里无声地控诉日军的暴行。

灵石这七年,从这里走出了池志强、吴全德、方秦汉、黄志镗等一批院士,还有一批知名教授。如张友仁、王启东、辛敬良、潘明友、柯纯、吴梅筠、邵荷生、吴全忠、辛敬良、刘麟、叶春华、杨春龄等,他们分布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武大、东北师大、华师大、华西医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诸多全国一流高校,有著名经济学家、医学家、翻译家、法医学家、新闻学家等以及各行各业各类人才,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良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烽火下的黄岩县立中学早已远去,我们仿佛还能听到读书声、军号声、歌声在山乡响起。留给历史的是一段段记忆,却也成为台州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