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岩的陶瓷研究所内,陶正生的双手正与泥土对话。这双手,粗糙如砂纸,却温柔似水,每一次抚摸都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文明低语。
当他从窑中取出那件青瓷瓶时,釉面上流动的翠色,恰如江南春雨后初晴的天空——这不是普通的陶瓷,是沉睡千年后重新呼吸的文化记忆。
与沙埠青瓷对话的“守夜人”
沙埠青瓷的历史可溯至晚唐,盛于两宋。其釉色青中泛蓝,刻花纤密如织,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龙窑熄火,技艺散佚,沙埠青瓷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1956年,考古学家在沙埠发现了青瓷古窑址,这段辉煌过往才重见天日。但如何让古老的瓷片重新焕发生命?这需要一位能够与历史对话的“守夜人”。
便是这样的“守夜人”。他这一生,与陶瓷缘分匪浅。
1959年,陶正生出生于青瓷之乡——黄岩沙埠,年少时,他常在山野间捡到带有花纹的瓷片,那些冰裂的纹路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独特的种子。成年后,他在当地小学工作了大半辈子,把青瓷文化带进了校园。
2000年,陶正生进入浙江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深造,学习了陶瓷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对陶瓷的基本技艺有了初步了解。2003年毕业。后来,他成为沙埠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执着于重燃千年前的窑火
“我在任教期间,始终致力于积累各类艺术案例,尤其关注当地的文化艺术(如沙埠青瓷),将这些典型的图案瓷片和不同造型收入囊中,利用美术课教授学生陶泥的创意设计和刻划图案等技巧,以供学习和教学之用。”陶正生介绍,2015年,在浙江省创建文化大省的背景下,黄岩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当时他提议把青瓷文化作为沙埠小学的特色。这个建议被学校采纳。为此,他专门跑到江西省陶艺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学习。回来后,他“磨”出了一套陶艺的精品课程。
2016年,陶正生到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深造,并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设计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新华大师为师,学习青瓷烧制技艺。
渐渐地,他有了复烧沙埠青瓷的念头。
“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试图将沙埠窑青瓷仿烧出来。为此,我四处求师学艺,刻苦钻研,到达了痴迷的程度。”在陶正生看来,每一次烧制瓷器,都是他为留住沙埠青瓷这一家乡文化做出的努力。
不熄的窑火锻造出千峰翠色
沙埠窑青瓷的烧制技艺,毕竟断绝了1000年,要复烧出来,谈何容易?陶正生偏偏有一种执着的劲儿。他通过对黄岩窑沙埠青瓷古瓷片的分析,了解到其原料、成型结构、刻划纹饰、釉料构成成分以及烧成温度曲线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他深入研究了黄岩窑沙埠青瓷的烧造技艺。
他和爱人在沙埠当地翻山越岭寻找原料,反复烧制。
“最初几年,烧制的瓷器堆成了山,却没有一件成功。”那时,陶正生工作室的角落里堆满了残次品。
没有古籍可循,他就反复试验釉料配方;没有传统工具,他根据瓷片痕迹自制竹刀;窑温控制不准,他坚持不懈守候在窑口旁记录数据。一炉烧出来,颜色相去甚远,就改进配方,烧第二炉。慢慢地,颜色越来越接近。
直到有一天,当晨曦照入工作室,一件青瓷碗静静立在窑架上,釉色澄澈如湖,刻花灵动如生——消失了千年的沙埠青瓷,终于重现在世人面前。那一刻,陶正生近乎喜极而泣。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2018年,台州市黄岩振生陶瓷研究所成立,由陶正生担任所长,对黄岩窑沙埠青瓷的坯体、釉料、泥料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通过采集坯体泥料、釉矿石料、泥料、凤尾草等自制原料进行仿制复烧,经过多次试验,成功仿烧出各类器型的沙埠青瓷,如熏炉、粉盒、孔明碗、葵花碗、鱼鳞碗等,以及龙凤纹、婴戏纹、鹦鹉纹、莲花纹、云纹、水纹、牡丹纹等典型纹饰。
此外,他还成功仿制了青黄釉、酱釉、翠青釉等典型釉色。在仿古烧制艺术基础上,陶正生对黄岩沙埠窑各时代不同窑口的刻划、点褐彩、堆塑艺术进行创新,包括阳刻(含浅浮雕)火石红缠枝纹瓶、罐、罇;国画技法褐彩、书法褐彩;篆刻陶印、封泥、篆刻字板;泥浆画装饰;釉下彩绘瓷板画;各类人物、动植物、实物雕塑组合;釉面艺术设计等。
研究所内一个房间,放满了陶正生烧制的精美瓷器。这里有在2022长三角中小幼师生陶艺优秀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的《黄岩窑火石红缠枝牡丹瓶》,也有在2022年浙江省陶艺教育成果展作品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黄岩窑火石红缠枝牡丹长颈广口瓶》、获二等奖的《黄岩窑“蛟龙出海”盘口瓶》。之后的几年,陶正生的作品都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精品创作大赛中获金奖。
为传统文明延续心跳
令人感动的是,陶正生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的弟子中,有大学毕业生,有返乡青年,还有外国留学生。“文化只有共享才有生命力,”他说,“沙埠青瓷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
在陶瓷研究所,他一边给孩子们上陶艺体验课,一边研究陶瓷烧造技术。每年,他要接待5000名中小学生,给他们上陶艺课。课上,他将揉泥、拉坯、刻花、入窑烧制等工序,一一演示。
在陶正生看来,每件瓷器都有自己的生命。陶艺人不是制造者,而是帮助泥土绽放美丽的媒介。在他的工作室里,青瓷作品不再是冰冷的器物:凤纹盘上的鸟儿仿佛下一秒就会振翅高飞,莲瓣碗上的花纹似有暗香浮动。在他手中,泥土不再沉默,历史不再尘封,文明以最美丽的方式延续着它的心跳。
这就是陶正生——一个让泥土“开花”的人,一个重燃千年窑火的“守夜人”,他用一生证明:最恒久的创造,往往始于对传统的深情回望。
记者 王琛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