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茶香,串起中外交流的千年历史;一条茶路,承载和合共生的美誉佳话。天台素有“江南茶祖、韩日茶源”之称,以天台山云雾茶最为出名。趁时节正好,本期路线我们踏上春山开启户外茶旅,在天台品国清禅意、观云雾茶海、探葛仙古迹、感非遗技艺,邂逅茶香一味的诗意世界。
◆寻禅茶之源
春山寻茶之旅,始于天台国清寺。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寻找最澄大师的遗迹,算是相对“小众”的景点。
为什么说最澄和尚与天台山茶文化息息相关?这要追溯到唐贞元二十年,日本遣高僧最澄来国清寺参习佛学。回国时,他除了携128部佛教天台宗典籍,还带走了天台云雾茶叶和茶籽,是为日本传入中国茶叶之始。
几经错路,我们终于在观音殿后发现了祖师碑亭,亭中立有三碑,左侧是“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中间是“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右侧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极具沧桑感,伴着隋梅香气隐于松林深处。
听说,寺内还留存着多处最澄遗迹。在国清寺入口隋塔下、七佛塔旁,茶园环绕,香炉青烟映衬下更显静谧悠然。
国清寺,从古至今就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最有名的莫过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独笔鹅字碑,就位于三圣殿左侧。我们去时,碑前挤满了游客,正巧也蹭上了一顿专业讲解。
相传,这块独笔“鹅”字碑历经沧桑,曾一度消失。一直到清代末期,天台籍书法家曹抡选根据前人传说,在天台华顶山上找到了“鹅”字碑,但真迹仅剩下右半边。现有的左半边,是曹抡选花了七年时间补写,两边浑然一体。
国清寺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有价值、值得游览的景点绝不只有这两处。但碍于时间有限,我们选择在临走前,去寺院门口的茶室一坐,品品免费提供的禅茶。当然,如果有时间,我更愿意花一天在这里,用一本好书配一壶好茶,品读中国禅茶文化的历史精髓。
◆春日采茶记
这个季节的天台山,一片茶香。采茶,当然是旅程中不能错过的一个环节。午饭过后,我们向华顶国家森林公园的茶园而去。惊喜的是,在山腰间偶遇一处农户自家的大片茶园。
每年春茶开采,是茶农与自然的一场默契对话。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茶园,茶农们便轻手轻脚地走进茶丛,指尖轻轻一捻,嫩绿的芽叶便落入掌心。采茶,不仅是收获,更是一场与春天的亲密接触。
云雾茶的采茶工艺,讲究“一芽一叶”,轻轻一提,芽叶便完整落入手中,不伤茶树,不损茶质。每一片茶叶,都是茶农们用心呵护的结晶。
在征得茶园主吴阿姨的同意后,我也背上小竹篓,跟着学习如何采摘最嫩的茶叶。从“揪断式”的破坏性采摘,逐步过渡到精准的“提采法”,我用了近半个小时掌握了采茶精髓。不过,因为长时间弯腰采茶,小半篓茶叶下来,我早已腰酸背疼,指尖也染上了深深的茶渍。
山风掠过千层绿浪,带起嫩芽特有的青腥气,这味道吴阿姨闻了大半辈子,闭着眼都能辨出好坏。听她说,竹篓里的新芽最是娇贵,为了防止蔫了精气,要赶在这一天结束前,把茶叶送去卖个好价钱。然后第二天,大家再重复同样的采茶流程,从清晨到日暮,周而复始,持续整个采茶期。
与我对话期间,吴阿姨手中的采茶动作没有停过,帽檐下的汗水浸湿了脸颊,篓底青叶随着步伐沙沙作响,像揣着半篓春雨。或许,这就是茶农们的采茶季,忙碌且充实,却是幸福生活的具象化。
◆向云端,上茶山
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上千亩茶园,历史为僧侣植茶悟道之地。我们踩着露水进山,首先经过了好几片连绵的茶园,此处之茶“沐云雾,通灵性”,是游客们打卡成片的“标志性地标”。赶上工作日,人流少,于是茶园大片分分钟“拿下”!
相传,天台的茶是仙翁葛玄所植之茶,他也是迄今有文字可考的“江南人工种茶第一人”。而位于山腰间的“葛仙茗圃”,正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有“雾浮华顶托彩霞,归云洞口茗奇佳”一说。天台山,也因此成为了江南茶文化的源头。
我们的徒步之旅绕过茶园,沿古道而上,直至峰顶归云洞口。在洞口附近看到了“葛仙茗圃”石碑,放眼望去,底下便是葛玄手植茶树之地,与成片的杜鹃林相映成趣,为华顶独有的茶文化奇观。
只可惜,我们来的时间不对,没能看到满山绽放的云锦杜鹃。听当地人说,等五月上旬花都开了,那时山上的景色会更壮观。
时间充裕的话,不妨步行下华顶峰,去看一看山林间的华顶讲寺。寺内设有书院,倡导禅修,在海拔千米的云端。如果前一晚下雨,次日放晴,还极有可能看到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那种朦胧的美令人心旷神怡,也是自然对心灵最好的疗愈。
◆栖居“浪水溪山”
车到天台云端小镇——石梁镇的岩头墩村入口,一条岔路小径就在眼前。下了车,沿着满是绿意的小桥走一小段路,方形推门和木制牌匾“浪水溪山居”映入眼帘。再往前,终于看到了横向“伸展”的民宿,五峰环绕,前有潺潺流水,背依迎风沙沙细雨的竹林,院子中多种植物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大抵如此。
民宿内部,更有一番惬意。据民宿管家介绍,客房以“禅茶一味”为主题,10多间客房分别以天台各大景区命名,墨宝点缀,各有不同韵味,但每间房都有茶座,或上床下座,或倚靠窗前。泡一杯天台云雾茶,细品之中,静静感受自然静谧,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这,远离闹市喧嚣。清晨,鸟叫、花香、绿树;傍晚,流水、炊烟、灯火,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颇有种归隐山林的感觉。友情提醒,山里多昆虫,夜幕降临前可要关好门窗。
民宿里还有一只黑黄相间的中华田园犬,叫“吉祥”,几个月大正是活泼的年纪,客人一来,尾巴摇得像螺旋桨。吉祥很有“教养”,眼看客人要进门,总会奔到感应门前提早帮忙开门,自己就坐在门口,绝不进去,因为怕客人有顾虑;在院子里玩闹时,几块平坦的大石就是他的“摄影棚”,摆好pose就等客人来照,情绪价值拉满。
这个季节,正有口福,后山上的嫩笋和野菜成了盘中餐。时令的鲜味在厨艺的加成下,成了味蕾的享受。有兴趣尝试的,还可以“点单”天台传统特色小吃“糊啦汰”,保你一口酥脆。
◆博物馆里的千年茶香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天台山云雾茶非遗陈列馆。它位于天台县石梁镇龙皇堂村,距离民宿车程不到10分钟。这是座茶博物馆,馆虽不大,一步一知识,展示着天台山茶文化历史、制茶工艺和传承技艺制茶器具、天台山云雾茶现状和茶产品,为天台打造了一张“以茶会友”的金名片。
“天台产茶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天台山云雾茶是浙江省历史名茶之一”“最早是葛玄植茶,再传入日本、韩国”“早期采茶还有民歌小调‘折起手巾似花朵,蜜蜂仙女采仙茶’”……一幅幅茶文化历史长卷展示在我们眼前。
馆长卢王军是一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他师承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徐世溪师傅(第四批省级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如今是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
卢王军从小就在天台山云雾茶主产区石梁镇上生活。在家家户户炒茶的氛围熏陶下,2013年,他毅然返乡,一头扎进了石梁的茶山里,学习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走进了这片云雾茶的世界。2019年,在石梁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卢王军成功创建天台山云雾茶非遗陈列馆,助力天台县茶叶产业发展。
现在,不仅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参观,还吸引了各校学生、各地游客前来研学和游玩,截至目前累计参观人数近10万人,举办非遗技艺活动逾百场。
天台山云雾茶非遗陈列馆周二至周日开放,每周一闭馆。集体参观请提前预约哦。
◆寻访指尖上的非遗
大师在眼前,当然要请教一番。
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是天台山先民根据高山青茶的特质和生产经验而总结积累的制茶技艺,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着这样的技艺,天台山云雾茶的外形呈现出“直、紧、绿”,香郁持久,有着“佛天雨露,帝苑仙浆”的美誉。
卢王军说,这门制茶技艺共有9步:采青、摊青、杀青、摊凉、揉捻、炒二青、理条、烘干提香、拣剔,全靠一双手实现。“怎样的云雾茶算好”“如何把控茶叶炒制的温度”“揉捻的手法怎么做能最大程度发挥茶味”……演示制作过程中,他通过看成色、闻香味、摸湿度等方式,一一进行了现场教学。
轮到我们上手了。第一回做“炒茶师傅”,心里有些小激动。在热锅里翻炒杀青,把手当作铲子,感受茶叶的均匀翻滚,像回到了小时候玩沙子;揉捻环节,眼看着茶叶在大师手里听话地滚成球,到自个儿手里就散成了团;回锅理条,又是长时间朝一个方向搅拌;等烘干提香,还要一个多小时……一趟体验下来,近3个小时,可见手工制茶着实不易。
卢王军说,作为肩负责任的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制茶技艺时他就跟着师傅山里来、锅里去,恶补知识,增进手艺。这几年,推广茶文化的同时,他主动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传播普及茶文化知识,去年6月还在央视创新音乐创作综艺《会唱歌的院子》里,向全国观众展示非遗炒茶的魅力。
他希望,做好“非遗+”工作,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喜爱茶文化。
记者 王艳 王怡 文/图 陈静/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