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散文创作要“做自己”

日期:04-22
字号:
版面:第04版: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陈连清/文 陈静/图

《浙东记事》是我写家乡的一本散文集。内中收录了62篇散文,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望。

2018年家乡搞全域改造,原来的旧村庄全部拆倒,建造全新的都市化的社区,真可谓翻天覆地。次年初,我拿起笔写了一篇小文,这就是我写散文的开始。与此同时,我早年结识的朋友王剑波办了个公众号,推送散文。我就把写好的文章放在他那里发,觉得蛮有兴趣。此后就写一篇在公众号上发一篇,这样日积月累。有了一定的数量,友人建议出一本书。

在初稿形成之际,我想,散文的写作有什么值得总结之处?想来想去,集中到一点,那就是散文写作的个性如何体现。

写作也要做自己,每个作者的写作都要有自己的专长和风格,这就是说,作品要各自独特,个性鲜明,张三不同于李四,鲁迅不同于老舍,《荷塘月色》不同于《白杨礼赞》。这就如同一桌丰盛的宴席,要有猪羊牛肉,要有鱼虾蟹鳖,还要有青菜蛋汤。

我的这些文字有什么特色呢?其中蕴藏着怎样的“自我”呢?

1

我的家乡在东海之滨的温黄平原南端——水乡横峰,不大,平坦,低洼,河道密布,农舟如织,稻花飞扬。这里的水是有“脾气”的。平素,清清亮亮,碧波荡漾,像个温顺可爱的宠物;一旦大水来临,就会兽性发作,挟风裹雨,淹没农舍和庄稼,我们常涉水在汪洋中抢稻谷摸红薯;旱天烈日暴晒,河底朝天,最难忘的是1967年的那个夏天,河床干涸了,人们纷纷去尚有水的地方“搞鱼”,在河底种了大量速熟的小白菜、小青菜,“野田禾稻半枯焦”,粮食大面积歉收。

即便它有这个德性,我还是很爱它,宠物猫狗也有狂躁发怒的时候,“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写作时署名“水乡人家”和“涉水”,表明了我对它的一往情深。这个地方是个很独特的存在,需要有文字去反映它、再现它。

我的这本书主要是写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那段人生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想,反映的是那段时间的自己。一段时光会折射出一个时代,时光也是资源,我深感要好好地去反映,好好去利用。

我对这片土地以及它所承载的水乡景致,对在这里遇见的亲人、乡亲、同学、友人有着深深的眷恋。文中涉及的情感对象比较丰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叔伯房份,有童年发小,有师长同道。我对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朴素的、恒久的。

我的文章没有写外婆,但我对她的怀念始终不曾断过。少时每年去拜岁,外婆都留我住几天,直到把粽糕吃完,到了开学时间才回来。六七岁时,黄鱼季节,我用拔油草换来的钱,买了两条大黄鱼,每条足有三四斤,瞒着父母,送给十里外的外婆。外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外婆走时,我在外读书,家里没有通知我,至今都深感遗憾。

我把对他们的情深藏在心底,如收藏着价值连城的《富春山居图》,时常翻出来看看,“我喝黄昏一杯酒”,回味无穷,百感交集。我试图把这些情感元素表现出来,呈现于纸上。

2

我是搞逻辑思维出身的,长期工作的缘故,养成了理论思维的习惯。散文写作不需要理论直接参与,它需要把事情叙述清晰,需要“风雅颂赋比兴”,“理”是隐藏在里面的;当然有些地方顺水推舟,点拨一下是可以的,但点到即止,绝不可滔滔不绝。而我开始写时,一写就写到理论上去,不时会“露出马脚”。

后来我十分注意散文说理藏而不露的特点,使读者从叙事中获得启迪。说到这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各种文体可以“杂交”。汪曾祺的许多文章,很难说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比如《晚饭花》《故里三陈》《受戒》等。“杂交”之后的文章,特色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那散文、诗歌、小说能否与论理文“杂交”呢?我想应该可以的。如能走出一条路子来也是一大特色。

我的写作,把要说的话如常说出来,再适当加些修饰,基本上是白话化、庸常化、生活化。凡大家都是语言高手,鲁迅的语言贴切、生动、常带讽刺性。老舍的语言平实、简短、有力。借得智者一盏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这是我要做的。

我的散文个性在哪里?就是在上述的几个方面,这就是它的区域性、历史阶段性、情感、论理和语言诸方面的集合,这些有机地集成起来,就是“我”。

这就是个性,作品越有个性,在文学百花园中就越抢眼,就越能吸引更多人的口味,如茶中的龙井,酒中的茅台,就越能久存于世。这就是为什么强调散文创作要“做自己”的缘故吧。

3

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做到更具个性,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呢?

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经历,都有最熟悉的对象,每个人的写作都会以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把这些写下来,就最能反映“自我”。鲁迅在“S城”目睹了许多事件,把亲身经历写下来,就有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名篇。老舍对北京胡同及三轮车夫是最熟悉的,以这样的生活背景作基础,遂写成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名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也学着把自己在家乡的经历录于纸上,算是一个尝试和特色吧。

作为作者,最擅长写什么,最受读者欢迎的是什么,要心中有数,要好好发扬自己的优势。我的老家是水乡,我很想把这里的风物描摹突出起来,人家一看就想到你是“水乡作者”,我很想这样做。

个性是自己的,共性是人们共有的。这两者应该是联结一起的,即做到既是自己的,又能感染他人,启迪他人。这是散文写作的重中之重。这种共情性体现在叙述的人和事所包含的道理是普遍适用的,能引发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情性越大,作品就越成功,如余华的《活着》。

这是我在书稿写成后的“回头看”,如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即是莫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