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孩子牙齿矫正3年了又要拔牙?

日期:04-22
字号:
版面:第02版:帮帮团       上一篇    下一篇

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口腔门诊部。

蔡先生孩子的牙齿已经矫正了3年。

为了孩子能拥有一口整齐美观的牙齿,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去做牙齿矫正。椒江市民蔡先生几经对比,选择了承诺不用拔牙也能矫正牙齿的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口腔门诊部。可矫正了3年,原方案行不通,院方又提出要拔牙。如果不拔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让蔡先生接受不了,想要退款。

牙齿矫正3年,矫正方案却要改变

蔡先生介绍,他家孩子换牙的时候,老牙没有掉,新牙就长了出来,导致牙齿长歪。2022年3月,他咨询了多家医院,几乎所有医院都说要拔牙才能矫正,只有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口腔门诊部给出的方案是不需要拔牙的。

“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门诊部说,根据孩子口型的状态,空间可能够,没必要将好的牙齿拔掉。他们的意思是通过矫正,把老的牙齿往边上靠,不齐的牙齿可以挤进去,以此完成矫正,整个过程需要一到两年。”蔡先生担心拔牙对孩子身体有损伤,所以优先选择不拔牙的方案。“当时我就心动了,直接签了协议方案,也支付了矫正费用。”

谁想,在今年年初复诊时,蔡先生被告知,孩子牙齿矫正没办法继续进行,还是得拔牙。“我们以为是按原来的程序推进中,但是牙齿矫正了三年,就矫正了一部分,只是把老的牙齿稍微往里面推。但牙齿空间不够,下一步进行不下去了,所以医生提出来要么停止矫正,要么按拔牙的方案进行。”

这样的解决方式,蔡先生不认同。“这就相当于回到原点,先不说时间成本,单单矫正过程就已经在牙齿上打孔,又是拉皮筋等,孩子承受了很多痛苦,我是不可能接受这两个方案的。”

退款方案,最终协商一致

为了解决问题,蔡先生带着孩子到其他医院检查。“医生说牙套戴久了,会有蛀牙情况,加上现在孩子学业比较重,实在耽搁不起,我们只想尽快全额退款,再去其他医院重新开始矫正牙齿。”蔡先生称,孩子牙齿矫正费用已共计花费3.6万元左右。

针对退款问题,蔡先生多次与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门诊部协商。“第一次协商,他们提出退还19000元,我没有接受,第二次协商提高到24000元,我觉得这也不合理。孩子重新开始矫正牙齿,这个过程并非简单从头开始,有些牙科甚至不接受这种案例。三年时间浪费了不说,因为中间矫正过,后续费用还会更多。”

矫正费用能全额退回吗?记者陪同蔡先生来到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门诊部,保安师傅告诉记者,医生和负责人都不在,他帮忙联系了一位负责人刘女士。

刘女士称,事情在电话里说不清楚,约蔡先生和记者当面聊。之后,刘女士联系记者,告知他们不接受采访,和蔡先生的纠纷已经交给医调会处理。蔡先生也反馈,关于退款方案,双方已经协商好。

律师提醒:牙齿矫正时要注意保留证据

近年来带孩子去做牙齿矫正的家长越来越多,受医生的技术水平影响及个体差异,矫正的效果可能会与预期产生偏差,出现客观性的效果不达预期的情况。针对目前频发的有关牙齿矫正的纠纷,记者咨询了浙江和从律师事务所的徐馨律师,徐律师指出:牙齿矫正应当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作为患者,要了解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资质;作为医疗机构,在聘请相关人员时要严格审核资质,避免因无资质医生操作不当等原因而遭到索赔。

徐律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五百八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具体到牙齿矫正治疗中,在医疗机构提供的矫正服务不符合双方约定、矫正效果不理想甚至对患者造成损伤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责任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最终的矫正效果等多方综合考虑进行确定。

“作为患者一方来说,保留在矫正过程中的一系列证据至关重要。在本次纠纷中,由于蔡先生保留了诊疗方案协议、知情同意书以及医疗费用票据等证据,发生纠纷后蔡先生才有充足的证据向杭州口腔医院集团台州门诊部进行协商维权,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的解决方案。即使未能协商一致,蔡先生也能够持前述证据向法院起诉维权。”徐律师倡导家长们在进行矫正治疗前一定要签署相关的合同或者协议,并保留治疗过程中的所有证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后续发生纠纷时医疗机构推诿扯皮,导致维权困难。

此外,徐律师也希望广大医疗机构能够规范经营,不对治疗效果作夸大宣传,不为了招揽生意作出无法达成的承诺;在治疗前与患者签署完备的协议,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签署相应的告知书和知情同意书等,明确权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纠纷。

记者 项弋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