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中心医院精神卫生科
主任医师 杨敏/讲述 潘敏超/整理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对自己健康的担忧等,容易让人焦虑。我们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有焦虑障碍的人,他们会因为焦虑而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甚至导致血压升高等健康问题。《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焦虑障碍患者已超过4000万人,也是各类精神障碍中发病率最高的。
焦虑本是进化赋予人类的保护机制。面对挑战或危机时,适度的紧张能提升专注力。然而,当焦虑演变为持续半年以上、无明确对象的担忧,并伴随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时,便可能发展为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陷入“灾难化思维”怪圈:孩子晚归半小时便联想到交通事故,体检稍有异常即怀疑绝症。这种过度警觉状态会促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持续分泌,相当于让身体器官长期浸泡在“压力激素”中,最终导致多系统功能紊乱。
焦虑障碍对健康的侵蚀呈现多层次特征。生理层面,焦虑症患者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减小,直接影响决策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全球心理健康报告》中强调,焦虑和抑郁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社会心理风险因素。此外,长期焦虑还会削弱免疫系统,焦虑人群也更可能出现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间接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层面,焦虑如同吞噬理性的黑洞。在焦虑状态下工作记忆容量会大大下降,这正是“越焦虑越健忘”的科学解释。一部分过度焦虑引起的精神内耗会继发抑郁,使治疗难度倍增。
社会功能衰退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职场健康与安全》的调查显示,焦虑员工与同事发生人际冲突的概率是普通员工的1.8倍。2023年《应用心理学杂志》的实验显示,焦虑者对中性沟通的负面解读率高达62%,而非焦虑者仅为28%。从回避社交到恐惧接听电话,人际关系的瓦解常加剧自我否定,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焦虑,我们要构建多重维度防护。
个体日常调节是基础防护。运动是最天然的“抗焦虑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使内啡肽分泌量提升200%;呼吸训练则是随身携带的“镇静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快速平复情绪;认知重构训练则通过追问“最坏结果能否承受”,帮助打破思维定式。
家庭沟通非常重要。家庭沟通中应避免“别想太多”的敷衍式回答,共情式的回应才是有效的。例如,“我理解你现在很难受”,倾听、理解、沟通才是正解。
当自我调节等收效甚微时,专业医疗干预至关重要。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系统训练,对症药物的严格遵医嘱使用,信任专业医生才能帮助自己。需要警惕的是,用酒精或安眠药“自我治疗”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当每日焦虑超3小时,伴随胸痛或呼吸困难、社交回避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时,应立即就医。日常预防可建立“焦虑日志”追踪模式,记录并追踪相关事件。
焦虑如同心理世界的火警系统,提醒我们关注被忽视的内在需求。焦虑也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反应,我们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而非消灭所有担忧。焦虑等心理问题无须避讳,就像发烧了要去医院一样,当自己处理不了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