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 几点思考

日期:04-19
字号:
版面:第03版:小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椒江海门小学 王海英

量感是学生对现实世界中量的概念和量的关系的感知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思考。

一、课前预约“生活”,让前置性的作业助力量感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节课只有40分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有些作业须提前布置,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亲身去体验,为课堂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例如:二下数学中有《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这是两个在生活中常用的重量单位,在教学前可以布置生活化调查任务,如“寻找家里的1千克物品”,用家里的秤去称一称厨房里的水果、蔬菜,测一测家人的体重等等。

这样的前置性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在课前就使学生对千克和克有了一个初步但却实实在在的认识,度量单位的大小也在这样的经历中让学生有了切身体会。

二、课中深度体验,多角度去感知“量感”

“量感”的培养过程不是单一地通过老师说学生听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亲自经历量的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才能建立起来的。

小学生思维以具象为主,多感官参与(触觉、视觉、动觉等)能将抽象的“量”转化为可体验的实体,降低理解难度,从而突破抽象认知的瓶颈。多感官协同会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强化神经联结,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量感”记忆网络。

学生量感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学习经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经常回头看,在回头看中进行思辨、交流、讨论,以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同时经常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让他们看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乐趣,也让“量感”的培养更贴近生活。

三、课后拓展延伸,全方位内化建立“量感”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好的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印证生活,好的数学学习不会拘囿于课内,不会止步于课堂,而会不断向课外延伸拓展,从而触动更多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形成知识的内化与学习的延伸巩固。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而教材中的计量单位本身又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一味让他们去记,没有实践的操作,学生很难真正建立起量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创造实际情景,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去掌握和运用量,巩固和提升了所学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学生才会对量有更深刻的认识,才会清晰地建立起量感。

总之,量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处处用心,扎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土壤,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体验,课后有拓展,从而使抽象的量值转化为可触摸、可想象、可应用的数学力量,最终实现量感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