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小学音乐教学中多维体验京剧的实践探索

日期:04-19
字号:
版面:第02版:师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椒江葭沚小学 梅中俏

京歌作为京剧与现代音乐的创新融合,兼具传统戏曲的唱腔韵味与现代歌曲的节奏特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通过多维体验激发学生对京歌的兴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京歌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当前京歌教学困境

1.文化隔阂与兴趣缺失

当代小学生成长于流行音乐环境中,传统戏曲的线性旋律、特殊唱腔(如尖团字)等与现代音乐差异显著。调查显示,仅少数学生能辨识京胡、月琴等传统乐器音色,多数人对京剧元素感到陌生。

2.教学方法单一化

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模仿、轻体验”现象:机械跟唱多,情感代入少;碎片化聆听多(平均每首作品仅听2-3遍),文化解读不足。部分课堂虽加入律动、乐器伴奏,但流于形式,未能深化艺术感知。

二、多维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五年级京歌《我是中国人》为例,设计“舞、听、唱、奏、演、承”六维体验,激活学生多感官参与。

1.舞——京剧程式化表达

结合京歌剧情设计身段动作。如《我是中国人》中“浩然正气”唱段,融合京剧“云手”“亮相”等程式动作,让学生在肢体律动中体会戏曲的写意美学。

2.听——解构音乐元素

引导对比聆听:播放京剧《铡美案》原版与京歌改编版,分析板式变化(西皮流水板转为4/4拍节奏),感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逻辑。

3.唱——戏歌韵味的把握

通过“咬字归韵”训练突出京腔特色。如“人”字采用“喷口”技法,字头重吐、字腹延长;运用“擞音”装饰旋律,使唱腔更富戏曲韵味。

4.奏——传统乐器的沉浸体验

组建“微型京剧乐队”:学生分组操作板鼓、小锣等打击乐器,配合唱腔演奏“四击头”“急急风”等锣鼓经,在节奏互动中理解伴奏与唱腔的呼应关系。

5.演——舞台化综合呈现

开展“京剧小舞台”活动:学生自主设计脸谱、搭配行当身段,将京歌演唱扩展为综合性表演。如净角学生勾画红色脸谱象征忠勇,配合跨腿、捋髯动作,增强艺术表现力。

6.承——创新性文化传播

鼓励学生用现代方式演绎京歌:改编流行节奏、制作京歌手势舞短视频,通过校园艺术节、社区展演等平台传播,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三、实践反思与提升路径

1.个性化教学适配

针对学生兴趣差异,分层设计体验活动:对戏曲敏感者强化专业训练,普通学生侧重趣味互动,避免“一刀切”教学。

2.教师素养升级

音乐教师需持续提升戏曲功底,如参加京剧工作坊、研习程式化表演,确保示范准确性。同时善用多媒体资源,如京剧动画、名家演唱视频,增强课堂吸引力。

3.校内外资源整合

邀请本地京剧社团进校展演,组织学生参观台州民间戏班,在真实文化场景中深化理解,构建“课堂—舞台—社会”立体化传承链。

京歌教学是传统文化启蒙的生动载体。通过多维体验模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传承”,在唱演实践中建立起文化认同。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让京歌真正“活”在青少年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