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将至,诚信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近日,四位来自台州市白云小学的台州小记者走进社区诚信地标——“云西老面馆”,与坚守三十年的曹菊连阿姨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曹阿姨用三十年如一日的诚信经营,诠释了劳动者的高尚品质。
背景故事:诚信的坚守
三十年前,曹菊连阿姨在面馆初开业时,就遇到了一位粗心的顾客。一位小伙吃完饭后匆忙离去,留下了一个黑色塑料袋。曹阿姨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整捆现金,足有20万元。在那个物价尚低的年代,这笔钱无疑是一笔巨款。曹阿姨没有丝毫犹豫,将钱袋藏在冰箱里,守着摊位等待失主。数小时后,小伙终于返回,20万元分文未少地回到了他的手中。
此后,曹阿姨的面馆成了“失物招领处”,从装满现金的钱包到沾着面粉渍的手机,从串着钥匙的卡通挂坠到遗落的雨伞、手套……无数“不速之客”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三十年来,曹阿姨交还给顾客的金额累计超过50万元,各种失物更是数不胜数。
曹菊连阿姨始终坚持平价经营。从最初每碗1元的素炒面,到如今4.5元,尽管物价早已翻了几番,但她宁可凌晨多跑几趟菜市场,压缩自己的利润,也要守住这份让街坊“钱包和良心都踏实”的承诺。这份坚守,不仅让老顾客们念念不忘,更吸引了许多云健小学毕业多年的学子拖家带口从温岭、路桥驱车而来,只为寻一口童年记忆里的“老味道”。
如今,“云西老面馆”已成为社区诚信的象征,曹菊连阿姨用锅铲作笔、以良心为墨,续写着最动人的诚信篇章。
采访现场:童眼见证诚信
当天上午9点,小记者们来到位于云西小区深处的“云西老面馆”。尽管生意高峰已过,但店内依然一片忙碌,客人们坐得满满当当。曹菊连阿姨忙得顾不上和小记者们多交流几句,她正专注地为客人制作招牌炒面。小记者们有些犯难,因为曹阿姨实在抽不出时间接受采访。这时,随行的记者老师给出了建议:“如果采访对象很忙,那就因地制宜,不用专门让她为采访停下工作,可以边干活边聊,这样也更真实。如果打断采访对象的工作,让她怠慢了顾客,那是不礼貌的。”
看到曹阿姨的炒面色香味俱全,几位小记者早已垂涎三尺,肚子咕咕叫了。一位小记者提议:“我们先来体验一下炒面的味道怎么样?”于是,两大盆炒面被端了上来,小记者们大快朵颐,不一会儿就光盘了。
闲聊中,小记者们了解到,凌晨3点,曹菊连阿姨和丈夫李夏富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扫地、抹桌子、擦墙,随后准备食材、热骨头汤、洗青菜、把米面炒成半成品。小记者们试着摸了摸墙壁,发现墙壁洁白如新,一点油污都没有。他们惊叹不已,这哪像是建好13年的老房子,根本就是新的。“这里比我家干净多了。”小记者林宸赞叹道。曹阿姨为了让顾客满意,连这些细节都做得无微不至。
趁着曹阿姨稍有空闲,小记者们赶紧围了上去:“曹阿姨,你凌晨3点到店里累不累?”曹阿姨笑着说:“必须准时到店,不然就来不及了,准备食材有很多事情要做。”小记者们又问:“那你当年捡了20万元现金,有没有找到失主?”曹阿姨开玩笑说:“没有找到失主,我就把它藏起来。”听着小记者们稚嫩的话语,曹阿姨和大家开起了玩笑,逗得边上的人哈哈大笑。
采访中,大家注意到大门边挂着的钥匙、眼镜、帽子、充电器等物品,这些都是客人吃饭时丢失的,随时都可以来认领。曹阿姨告诉大家,她的面店除了过年,基本上不关门,连儿子结婚时都开着。因为老顾客太多了,她不愿意让大家来店里却吃不到面。
接着,小记者们开始采访顾客。一位伯伯被小记者们围住了:“你在这里吃了多少年?”“差不多三十年了。”“伯伯,你是一个人在这里吃,还是有其他人一起?”“我们一家三代人都喜欢来这里吃。”
一位大个子叔叔也被小记者拉住:“叔叔,这里的面为什么好吃?”“因为是用骨头汤熬起来烧制的,特别香,骨头汤要烧8个小时呢!”不一会儿,小记者们就采访了五位顾客,大家纷纷为曹菊连阿姨竖起大拇指,称赞店里的面烧得好,价格也地道。一盆炒面才4.5元,其他面也低于市场价,已经三四年没涨过价了。
采访感悟:诚信的力量
通过两个小时的采访,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曹菊连阿姨形象呈现在小记者面前。她不仅是一位坚守诚信的劳动者,更是一位用爱心和责任温暖社区的“老邻居”。小记者们在采访中不仅学到了采访的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一位中国典型劳动者的高尚品质——讲诚信、有爱心。
赵天瑜说:“曹阿姨的故事让我明白,诚信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更是要实实在在做到的事情。”林宸表示:“曹阿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我很感动,她总想着别人,自己很节省。”王梓苏说:“曹阿姨每天都很辛苦,真是一个勤奋、有爱心的人。”沈星辰则感慨:“曹阿姨的面馆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温暖的家。”
这次采访不仅让小记者们体验了新闻采访的过程,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伟大。小记者们说,回家后要把曹阿姨的故事写下来,把这种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诚信的力量。
在这个五一劳动节前夕,小记者们用童眼见证了诚信的力量,也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 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