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怡
蓬勃的春日里,椒江区下陈街道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下陈小学”)的“米丘林”劳动基地,迎来了新一波科学实践的热潮。认识植物、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开展生物多样性“大普查”……近日,该校开展《当课本走进米丘林——童年的科学实践》主题活动,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触摸自然脉动,在科学探索中解码生命的意义。
当课本走进大自然
“米丘林”露台的上空,时不时飘散着金黄的花香,混合着春日泥土的芬芳……学生们化身小小“植物解剖师”,开启了有趣的自然实践课。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用镊子轻轻夹住油菜花基部,像拆礼物一样,轻柔地从外到内逐层剥离,完整分离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结构,随后将这些标本平铺在吸水纸上,用DIY塑封纸制作出各种创意书签。
阳光的映衬下,金色花瓣在透明膜中舒展如生,纹理清晰可见,一张张书签仿佛定格了整个春天。
而这,只是下陈小学系列科学实践活动的“冰山一角”。副校长杨阳介绍,学校依托“课本+”教育理念,将科学课堂搬进承载着师生共同记忆的“米丘林”劳动基地,为一至六年级学生分别设计了梯度课程。
比如一年级科学课本上,有《植物》这样一篇课文,主旨是认识植物、观察植物、探究植物生长规律,需要孩子们巧妙应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记录再加以探究。
“在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学校的科学组精心设计了校本化实践方案,选取校园常见的蒿菜与油菜花,作为孩子们的观察对象。”杨阳说,这两种植物具有鲜明的形态差异。举个例子,蒿菜叶裂如羽,但油菜花叶呈锯齿状;蒿菜花开细碎如星,油菜花则形成金黄的总状花序。
在杨阳看来,这富有对比性的观察,更能激活学生们的视觉辨别能力。“当然,观察阶段对于孩子们视野的开拓也很重要。”杨阳说,为此,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阶递推进式”观察法。
第一阶段,教育孩子们用五感观察,通过触摸感知叶片的厚薄,嗅闻花朵的气味;第二阶段,引导孩子们借助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记录叶脉分布、花朵形状、花瓣数量等特征。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建立系统记录意识,老师还引导他们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自然观察笔记’,涵盖日期、天气、植物状态等要素。”杨阳说。
特色实践打破学科壁垒
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杨阳强调的是培养科学兴趣的重要性。但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学会自主认知和参与探究则更为关键。
“在六年级科学文章《生物的多样性》的课程中,我们就设计了7个探究活动,以校园生物搜索、制作分布图等实践为轴,帮助学生们掌握二歧分类法,了解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杨阳说,化石研究、遗传实验等,都是学生们的最爱,他们乐于自主探究,从中认识生物进化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观察、思辨能力,树立了对生态的保护意识。
如何让课本更好地与大自然相结合?在“米丘林”园地,高年级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化身小小“生态调查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大普查。他们组建的“生物特工队”,通过专业方法统计出园地存在的动植物,系统记录油菜花、蒿菜、蚕豆、银杏等10多种栽培植物,以及飞蝇、蚂蚁、蝴蝶等多种小动物的共生图谱。
观察图鉴中,一些常见的蔬菜、花卉等纷纷“入册”。“孩子们详细记录了开花日期、花瓣数量、颜色形状以及花蕊特征等内容,而这些数据,精准地描绘了‘米丘林’园地丰富多元的生态图谱。”杨阳说。
在她看来,“米丘林”劳动基地里的每一片花瓣、每一粒泥土都是“自然课堂”里的鲜活的教具,而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探索、成长,从而构建起了“观察—探究—创造”的科学思维链条。
“‘科学+实践+创造’的跨界融合,推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创新落地,也在孩子们心田播撒下探索真理的种子。”杨阳说,而这场打破学科壁垒的特色实践,不仅让国家课程焕发出校本化生命力,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我们也期待,这片承载着智慧与希望的劳动基地,未来能继续生长出更多教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