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在天台,过年时包粽子吃粽子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寓意“包中”。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都会包一些粽子,预祝孩子将来高中状元。
粽与天台话的“纵”(跳同义)谐音,有快快乐乐的寓意,两者都寓意来年更好。天台人过年走亲戚叫“吃粽”,主人家叫煠粽。天台的粽子以锥形为多,也有长方形的,称为短拄粽。缚粽很多人用棕榈树叶,绿色环保,近年也有用棉绳的。
记得小时候,家住天台小山村,离除夕仅几天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天台当地叫扼粽。将糯米浸水中充分泡胀,将箬叶先干净,开始包粽,根据在里面放东西不同,又分红枣粽、肉粽等等。母亲白天忙碌,大都晚上扼粽,经常要扼到半夜,我乖乖的,手脚勤快地在边上帮助,对于扼粽这项技术活,不是一时半刻能掌握的,如果包得不好,连绳子都系不住。粽子对我的诱惑力真太大了,因为以前一般都是到过年才有粽子吃,已一年没吃过粽子。一听说要扼粽,心里就开始痒痒的,因而,还没有吃到粽,便被箬叶的淡淡清香驱散了一天的劳累,也驱赶了睡眠。
粽子扼好后,一定要烧熟后挂起来,以前都在楼板的横梁钉个钉子挂在上面,一般是十个粽子为一挈。还有穿在竹杠上,就像北方人挂的玉米和湖南人挂的辣椒一样喜庆。那夜,我们守到粽子烧熟,要吃一二个后才肯去睡觉。因为这粽主要是正月招待拜岁客吃的,所以,母亲总会将那些“勿十全”的粽,即往往是包扎的线松掉了,箬叶移位了,粽嘴露出了的,少量糯米散落在锅水中的,让我们先吃掉。这样的粽子口感味道都打了折扣,虽然有点遗憾,但总算吃到了粽子。
自从家里挂上粽子后,感觉家里的风景也与平时有所不同:温馨,令人憧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兄弟四个,从外面玩回来,肚子饿时,就搬来凳子,拿把剪刀,趁大人不在时将粽子摘下来,将粽埋在还有余火的火灶膛里,有时会添加点柴火,待烫透后,偷偷地吃了。所以母亲隔三岔五要清点,要是被发现少了一二个倒没有关系;少了的数量多的话,母亲要“审查”的。因为粽对天台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况且以前乡下买不到粽子。
天台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礼节也叫“吃粽”,请客桌子除菜肴外,必上桌的主食就是粽子。等到客人来拜岁了,没有粽子吃了,那是对客人很不敬的。“吃粽”必须从长辈中很大的开始,依次吃下来,不然长辈会不高兴的。如果亲戚连“吃粽”也不来的话,说明亲戚就开始疏远了。
天台人吃粽的时间不尽相同,如西乡正月初一就开始走亲访友,拜访长辈叫“拜岁”,而东乡正月初一一般不去“吃粽”,而正月初二要去“拜社”,就是去早一年有长辈去世的亲戚家“吃粽”。新女婿到老丈人(岳父)家“拜岁”,西乡是正月初二,而东乡是正月初四。新女婿头年“拜岁”老丈人家,老丈人的叔伯都要“拔厨”,即也要烧菜请新女婿“吃粽”。
为什么天台过年家家户户一定要扼粽,吃粽?相传宋代张伯端因“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时,在那里看到此风俗,带回到天台,因为粽子为素食,因此桐柏宫每年过年时,都会包粽子。
正月过完了,粽子大多吃完了,但母亲总会留几个,等到了农历二月二,天台人吃火煨粽。一想起将粽放在火里煨的经历,就勾起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煨粽时,要有一定的技巧:覆盖上面的灰不能太薄,太薄的话,会将箬叶烧了,粽里面还没有熟。上面的火,不可太旺,不可太小,适中最好。中火煨几十分钟后,那香味透过灰层溢出来,令人口水直流。
回首往事,我已客居县城近二十年,母亲也年过八十,扼粽已力不从心了,过年要吃到超市买,想到粽随时可以买。虽然这些粽的做法、原材料与原来一样,但已吃不出儿时的味道,吃不出家乡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