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会‘咬’舌头吗?”
“显微镜下的寄生虫卵像星星吗?”
“白酒安全吗?”
……
近日,玉环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迎来一群“科学小侦探”——15名身着绿色采访背心的台州小记者。他们手持笔记本,目光灼灼,在“童眼辨真伪 解锁‘食’光密码”实践活动中,用稚嫩双手触摸科学脉络,以童真视角叩问食品安全真谛。
“大家猜猜,这瓶醋的酸度是多少?加入氢氧化钠会发生什么化学效应?”实验台上,实验员将滴定管中的液体缓缓滴入锥形瓶,孩子们屏息凝视。
在隔壁实验台,小记者们摇着手中的瓶子,当看到颜色由无色变红色,兴奋地喊道:“我的测试成功啦!”童声与仪器嗡鸣交织,实验室瞬间化作“化学交响厅”。
在色谱检测实验室里,精密仪器与食品样本交织出一张无形的防护网。“这台仪器是白酒检测的‘火眼金睛’!”气相色谱仪前,实验员轻点屏幕,一组波形图跃然眼前。“气相色谱仪,主要应用于测定食品中农药残留与添加剂等项目。甲醇的‘指纹’藏在这里,5分钟就能锁定假酒。”
移步至微生物检测区,示教片被置于显微镜下,密密麻麻的寄生虫卵如暗夜繁星。“生食食品容易感染寄生虫,这些‘星星’进入人体会引发疾病。”听罢,小记者捂住嘴巴:“原来‘鲜’字背后藏着危险!”
科学认知在互动中生长。“乳酸菌长得像鱿鱼吗?”面对小记者们充满童趣的疑问,实验员耐心解答:“它们是肠道‘清洁工’,并不像鱿鱼!”
关于“保质期”与“保存期”的辩论掀起互动环节高潮。实验员向小记者科普道:“保质期是‘最佳食用期’,保存期是‘最后安全线’!”小记者们边听边记录,俨然“小小食品安全检测员”。
活动尾声,小记者们将实验数据、手绘笔记整理成“科学档案”。镜头定格在合影瞬间,白色身影与精密仪器交相辉映,恰如活动负责人所言:“童真是最纯净的放大镜,他们今日举起的试管,正是明日食品安全的希望。”
这场实验室里的“研学之旅”,不仅让小记者们收获了“一克醋酸、一张图谱、一枚虫卵”的具象认知,更在他们心中埋下理性思维的种子。当小记者们用实验丈量酸度、用显微镜追踪风险时,科学的种子已悄然发芽。守护“舌尖安全”,既需要精密仪器的“刚”,也离不开社会共治的“柔”。小记者们笔下稚嫩的实验报告,正丈量着未来“舌尖安全”的新维度。
通讯员 蔡克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