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定期发布典型案例。近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十年间,累计发布逾百起典型案例,以警示和教育公众,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
十年发布逾百起典型案例
“我们通过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发现这家机动车检测站的检测过程存在异常。”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车辆检测系统后台开展日常非现场监管时,精准锁定某机动车检测机构检测的5辆车通过OBD采集的车辆识别代号,与登记的机动车车辆识别代号不一致。
执法人员立即将线索转交至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路桥分局执法队员随即启动现场核查程序,前往企业深入调查,迅速锁定证据,立案查处该车辆检测公司违规检测并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违法事实。
依照相关规定,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对该公司处以人民币15.08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这是日前公布的2025年第一批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之一,也是台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智慧监管应用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我市聚焦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以“浙里静”固废倾倒预警监测系统、“无废城市在线”、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平台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精准发现异常数据,建立非现场监管线索库,为精准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据统计,十年间台州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违法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等逾百起,案例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查处包括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通过偷排、私设暗管,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等类型案件。
公众环保意识与营商环境双提升
“我们着力在科技赋能、信息共享、有奖举报上下功夫,深挖线索‘金矿’,积极借助热成像无人机智能巡查,污染防治设施全过程监控,水质指纹溯源,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精准打击各类突出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做到对企业‘风险管控,无事不扰’,切实减少重复执法、过度执法。”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张泽旭介绍。
为鼓励公众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市自2021年4月1日起实施《台州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市民一旦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可以第一时间拨打热线电话“12345”,也可通过信件、网络等方式向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举报,举报最高奖励50万元。生态环境部门严格保密举报人的身份、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切实保护举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发布生态环境典型案例以案示警、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展示了环境执法的成果和经验,震慑犯罪,推动环保法治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生态环境法律意识,积极营造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监督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十年来,全社会环境守法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生态环境合规合法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处罚案件整体呈下降态势,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记者 项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