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阴雨绵绵,金华东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外,回荡着压抑的抽泣声。这一天,在东阳务工的54岁安徽女子刘来红因交通事故抢救无效离世,她的家属在悲痛中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捐献她的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人间延续。
意外降临,平凡家庭突遭变故
3月19日晚8时许,华灯初上,在东阳市江北街道一家化妆品厂务工的刘来红,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沿着熟悉的路线步行去吃晚饭。这个总是把“人在外,心要善”挂在嘴边的安徽母亲,怎么也想不到,在斑马线前的最后几步,会成为与家人的永别。
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夜色,刘来红被撞飞的身影让目击者揪心。两个儿子刘先明和汪兵接到交警电话后,匆匆赶往医院,见到的是在ICU里浑身插满管子的母亲。远在安徽老家的丈夫汪金店得知噩耗,在亲友陪同下跨越600多公里奔赴东阳,但仍难改变悲痛的结局。“过完年离家的时候还好好的,一转眼就‘变样’了。”他的声音有些嘶哑。
这是一个和谐的四口之家。兄弟二人,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2020年,刘先明和汪兵在亲戚的介绍下,一起到东阳工作;2023年,刘来红也来到东阳,跟儿子们进了同一家工厂,母子3人每日相见、相互照顾。
“妈妈特别节俭,总想多干点活多挣些钱。”刘先明哽咽道,“这些年我们总是劝她,‘不要出来打工了,在老家待着’,可她总是想着为子女分担一点压力。”一同前来的亲友告诉记者,刘来红在村里也是一个“热心肠”,邻里有困难总是会出手相助。
“小时候脚受伤,妈妈每天都背着我上学。那时候没有车子,老家都是山路,是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保护着我。”刘先明陷入回忆,“长大后,每每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妈妈都会鼓励我: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坎坎坷坷都是要经历的。”汪兵是一名退役军人,2011年至2013年在部队期间,每次通电话最先问的都是母亲,“她总是会担心我在部队累不累”。
今年春节后,考虑到丈夫已年过六旬,刘来红劝他留在家乡,自己则与儿子返回东阳继续打拼,计划再奋斗几年便回乡养老。然而,这个平凡家庭的梦想却被这场意外打碎了。送医后,经多日抢救,刘来红仍因伤势过重未能苏醒,最终遗憾离开了人世。
大爱无疆,器官捐献延续生命
3月25日,刘先明和汪兵第一次在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工作人员处听到捐献一事。“以前只是听闻,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刘先明说,当工作人员建议时,他和弟弟有些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能做好事,我们总是愿意的。”本能的一句回答,让工作人员记忆深刻。得知儿子的想法后,汪金店一开始坚决反对。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他希望让妻子体面地入土为安。“孩子们说,捐献器官可以救人,也是换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经过4天的思想斗争,这位朴实的农民最终在3月30日上午同意了捐献一事。
当天下午,家属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办理器官捐献知情同意手续。手术前,全体医务人员向刘来红鞠躬致敬。几个小时后,刘来红成功捐献了肝脏、双肾脏和两枚角膜,预计将挽救4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并为2名患者带来光明。在此期间,刘先明和汪兵特别提出:“希望妈妈的事能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
“他们的决定令人敬佩。这也是东阳市今年第3例人体器官捐献。”东阳市红十字会负责人李晓媚说。目前,东阳市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人数已突破4300例,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理解并支持这项生命延续工程。
3月31日,记者了解到,刘来红捐献的器官已在5位受捐者体内绽放生命奇迹:两名男性肾衰竭患者接受了捐献的肾脏,移植顺利;肝脏分别移植给先天性胆道闭锁儿童和一名60岁左右的重症肝病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一枚角膜让4个月前左眼受外伤的患者重见光明,还有一枚在眼库保存,等待合适的患者。这场跨越地域的生命接力,不仅让5位患者重获新生,也让捐献者的生命在大爱中永恒延续。据《金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