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险,再过两个月不检验,我们公司这辆价值近百万的‘路虎’就要脱检,得进‘垃圾场’(回收公司)报废掉了,幸亏你们及时提醒,真心谢谢你们!”近日,临海市某汽车租赁公司老总专程来到临海交警大队车管所表达谢意。这是临海交警大队强化车辆监管设身处地为民办实事,从源头发力,深入开展报废车辆“消肿、清患”行动的真实场景。
种种原因导致报废车库存高企
在生活中,有的车辆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但由于车辆所有人疏忽大意,错过规定的检验期限,也会使车辆提前进入报废的行列。而此时如果继续驾车上路行驶,一旦发生致人死伤的较大或重大交通事故,就会面临着保险公司拒赔,个人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的风险。
据临海车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临海机动车报废车辆“存量”、“增量”基数仍然比较大,一边是报废车“进口”的“增量”源源不断,一边是“出口”的“去库存”十分缓慢,导致临海全市报废车数据库的库存高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种是“马大哈”型。当事人忘记了车辆检验日期,导致车辆脱检。按照规定,车辆如果连续三个检验周期不参加检验,车辆档案就是报废状态,且不可恢复,即便车况最好的车,也不能上路驾驶了。
一种是“半梦半醒”型。车辆长期(或租或借)在他人手里脱管。当事人虽然最初知道自己的车辆检验日期,但时间久了就将检验的事给忘了,而借车的人并不知情,如此一来,就将车辆审验的事给耽搁了。
一种是“捡便宜”型。这种情形多半是由于车况不大好,车价也便宜,而检验又大概率通不过,而当事人日常就在其工作、生活地周边的村庄(学校、企业)近拉拉货、载载人,于是抱着“能开几天是几天”的心理和交警玩“躲猫猫”。
一种是“故意逃避”型。当事人因多次交通违法致使车辆状态被交警部门锁定而无法检验,如果所有的交通违法全部处理完毕,仅罚款数额就接近或超过了自己的车价,觉得“不划算”而故意不去检验。
还有一种是“怕麻烦”型。车子虽然报废了,因为不知道报车辆报废流程,或者虽然知道,但因为车辆故障无法行驶了,当事人干脆就任由车子搁家里“自行报废”。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淡定型”。明知车辆报废,但嫌车卖到回收公司换不来几个钱,不如略作改造,放在家里当作种花养草的工具使用。
多管齐下开展“消肿、清患”行动
为了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报废车辆“存量”,遏制报废车辆“增量”,今年以来,临海交警大队多管齐下,在临检车辆行将进入或已经进入报废数据库的源头发力,通过短信提醒、电话催告,登门服务等方式,提请车主主动检验或主动报废;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展开“末端加力”,对应当报废而不报废,经提醒、催告仍“无动于衷”的车辆加大打击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报废车辆生存空间。
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已脱检车辆(特别是连续两次未检,临近三个检验周期“大限”)的“马大哈”型机动车车主,交警利用大数据系统进行梳理罗列,将其列为重点提醒名单,除了采取常规的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提醒、告知外,还专门安排车主所在地的辖区中队交警上门逐一告知,最大限度地将这些车辆从临近报废的边缘拉回来。
针对车辆已经报废,但因种种原因“怕麻烦”型、“淡定型”的车主,交警积极承担起车主和报废公司之间的“桥梁、中介”角色,帮助协调和沟通;对车辆久置不用、车况较差,无法正常行驶的车主,交警联系协调保安公司,实行登门免费拖车服务,解决车主后顾之忧。
此外,针对车辆已经报废,“捡便宜”型、“故意逃避”型的车主,特别是“百次上(交通)违法未处理”的,交警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全时段、全过程掌握涉事车辆的动态、行踪,发现继续冒险上路的,第一时间通知路面交警进行精准查缉,全力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据统计,自今年1月份“消肿、清患”行动开展以来,临海交警大队共发放车辆检验提示单7000份,上门催告1800人次,提供无偿拖车服务182辆次,查处驾驶报废车辆上路交通违法行为25辆,查扣5次上交通违法行为未处理车辆921辆,机动车报废总量达2629辆。
通讯员 汪维东 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