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帮我申请保护令后,儿子再也没动过手,还跟我道歉认错了。”昨天,温岭市城南镇妇联在回访中了解到,在多方联动配合下,人身安全保护令发出后,61岁的方女士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3月24日,温岭市法院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被申请人陈某的相关家暴行为。这是台州法院系统发出的全市首份妇联代为申请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一案例的背后,是我市深化“链式”反家暴协同机制的有力写照。
A
争吵中儿子对母亲动手,24小时阻断家暴危机
3月23日早晨,在温岭市城南镇的一户人家,因为一些家庭琐事,母子俩引发争吵,情况愈演愈烈。在争吵过程中,儿子陈某用头盔砸中了母亲方某的脚,后又拿椅子想打方某时,被他女儿阻挡。结果,椅子打中了他女儿的脚腕。在一阵混乱中,陈某的母亲和女儿均受了伤。
当天,当地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及时制止了陈某的家暴行为。事后,两人伤势经鉴定为轻微伤。
次日,温岭市公安局向陈某开具了家庭暴力告诫书,温岭市城南镇妇联在介入后代方某向温岭市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当天,温岭市法院作出裁定。
根据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要求,禁止陈某殴打、威胁方某及其近亲属;禁止陈某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辱骂、威胁方某及其近亲属。
“这个保护令具有震慑力,对陈某的家暴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后续,我们也将联合相关部门对该案进行跟踪回访。”温岭市城南镇妇联主席应瑛告诉记者,在最近的走访中他们了解到,陈某事后很自责,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这几天都很注意去克制自己的脾气,现在对他的母亲也很尊重。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被申请人的“紧箍咒”,也是申请人的“护身符”,为受到家暴的当事人筑起安全防护“隔离墙”,彰显了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的“零容忍”。
B
629名志愿者参与,家事纠纷早发现、早预防
昨天,记者从台州市妇联了解到,日前发布的台州家事改革“十件实事”,将深化妇联组织与司法系统在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中的协作,有力促进全市家事纠纷化解“一类事”综合服务试点工作。
台州市妇联权益家儿部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整合律师联盟、心理学会、法官等专业力量,吸纳专业社会组织,组建妇儿维权专业化队伍——“蒲公英”维权队伍。目前,全市有629名志愿者,从婚姻辅导、危机干预、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10大细分领域进行家事纠纷早发现、早预防。
此外,依托“和合家事”司法联络站,市妇联加强与司法机关在家事纠纷诉前调解、公益诉讼、家事审判、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工作的一体化衔接,在县(市、区)社会治理中心建立“和合家事”法检联络站(联系人制度)、法律援助工作站,促进涉相关司法流程的高效衔接。
C
“链式”反家暴,闭环守护妇儿权益
家事纠纷问题,不仅关系着家庭幸福,也关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为有效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近年来,台州市妇联联合政法、公安等部门深化事前预警、事中保护、事后谅解的“链式”反家暴协同机制,科学编制《家庭暴力危险评估量表》,实施分级告诫处置、分层过滤帮矫。
据了解,2021年,温岭市妇联建立了台州市首家“链式”反家暴联动服务中心,创新开展家庭暴力社会谅解和家庭暴力风险评估工作,有效打通反家暴全链条服务路径。目前,在温岭的乡镇街道甚至村里,也结合联情警务站、共享法庭等阵地创建,建立了特色“链式”反家暴联动服务站。
目前,台州市已被列入全省家事纠纷化解“一类事”综合服务工作试点。同时,市县联动常态化开展妇女权益保护、反家暴、反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普法宣传。
出现家事纠纷,要高效化解,需及时找到人、找对人。在家事纠纷化解“一类事”改革上,椒江区跨行业组建家事纠纷调解“特种兵”,应对突发性红色预警家事纠纷,实现“5分钟多部门响应、10分钟跨行业联动、15分钟现场调处”;在黄岩,“和合家事调解厅”引驻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创新“死亡婚姻”量化评估机制,重点为离婚冷静期家庭和法院受理离婚诉讼家庭提供针对性服务。
改变在细微处发生。在路桥区峰江街道,前不久在蒋僧桥村南村书院就开展了一场以“法助营商环境 巾帼普法乡村行”为主题的“三八”普法宣传讲座活动。讲座围绕“婚姻财产分割”“家暴取证维权”等乡村妇女关切问题,让乡村妇女掌握依法维权技巧。
该工作人员表示,全市各地妇联依托公检法司专业协会组织,市县联动选派91位巾帼法治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妇儿驿站、文化礼堂,常态化开展妇女权益保护、反家暴、反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普法宣传,实现全市13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记者 徐颖骅/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