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临海大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大田小学全体教职工开展了一场生动实用的气道异物梗塞急救知识培训。(3月26日《台州晚报》第2版)
现实生活中,面对异物卡喉、心搏骤停、运动性晕厥、溺水等突发事件,如果处置及时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的。这几年,台州在培训体系、机制保障、教育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宣传普及,不断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急”在分秒,“救”在身边。人人学急救、个个会自救,这才是终极目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加快应急救援知识技能的全民普及,要从“两端”发力:一方面是学校端,不仅要把急救教育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还要将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而且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也要将之作为必选项。另一方面是社会端,要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商圈,针对不同人群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有重点、广覆盖、可持续地宣传普及救护知识和急救技能。尤其是对公共场所服务与执勤人员以及运动场所教练员、救生员等重点人群,应推广培训合格方能上岗制。在此基础上,还要借助短视频、微课堂等现代传播手段,运用群众喜闻乐见、广接地气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应知应会的覆盖面。
更为重要的是,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的落脚点应放在人人会实操上。所以说,要注重参训者的动手能力培养,既要掌握要领,更要做熟动作,这样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才能科学正确施救,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当前,在全面普及全民急救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快急救设备的广覆盖,加快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并绘制急救设备“电子地图”。让需要的人,在关键时刻“有得用”“找得着”“用得好”。
□ 徐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