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海门八景”,五百年的变迁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第05版:趣台州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康艺 文/图

椒江旧称“海门”,自古有“海门八景”之说,既显示了椒江自然风光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也表明了椒江历史人文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海门八景”是过去被称为“海门”的椒江著名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当今作为台州市主城区的椒江未来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海门八景”的起源

海门(今椒江),在北宋时,因“天涨沙涂”而成为小渔村,至南宋光宗年间,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集中的居民点(称智信里)。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海防需要设立海门卫并筑卫城后,声名鹊起,迅速发展成为“人烟稠密,地无空余,第宅星罗,楼台棋布,衣裳云合,车马雷轰”的“真东海之胜境”(《海门志稿》)。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明代中期,便有了“海门八景”之说。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秦文(临海人,官至河南左参政,相当于副省长),写有《海门八景》诗8首(如下),成为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海门八景”的首创者。他也是今椒江境内所有“八景”说(包括椒川八景、章安八景、梅岘八景等)的第一个提出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峰顶望潮》:檐前红日照桑东,荒屿孤城入望重。方丈蓬莱真有否?浪头吾欲破长风。

《岳头观稼》:岳渚平铺万井烟,白鸥飞处尽腴田。三秋禾黍三农望,社鼓咚咚卜有年。

《严街赏月》:背郭烟花万灶屯,长衢生计古风存。骚人赋罢东溟景,饮对梅花月半痕。

《沙渚宾旸》:羲轮出水散云霞,光烁黄金落浅沙。洞塞井湮仙子去,将旗高揭鼓频挝。

《海口渔帆》:讲武归来白昼闲,片帆高挂海涛间。黄鱼入网金堆积,一棹遥依小屿还。

《江滨商舶》:吴越瓯闽几处舟,风帆摇曳驾危流。江皋响绝琵琶调,雅话清歌自劝酬。

《金鳌辇路》:白浪花飞碧树梢,仙人日日钓金鳌。当年亲辱皇舆过,麦饭粗粗入御庖。

《铁雉辕门》:旗号周罗照日月,剑芒出鞘风霜生。六花漫演一当百,谁敢弯弧射海城。

在这里,除了“金鳌辇路”说的是椒江北岸章安的景物外,其余七景均属椒江南岸的海门(今海门街道)名胜。它由自然风光(如峰顶望潮、严街赏月、沙渚宾旸)、人文景观(如岳头观稼、海口渔帆、江滨商舶)和历史遗迹(如金鳌辇路、铁雉辕门)三部分组成。可以看出,明代的椒江(时称海门)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明水秀,江海一色,还是一个渔业发达、商业繁荣、民风古朴的著名海城。宋高宗赵构避难金鳌山,戚继光抗倭驻守海门卫,更是给椒江留下了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文的《海门八景》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海门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八景不仅是对海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更是对海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秦文通过诗歌的形式,将海门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呈现给世人,使得“海门八景”成为海门地区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海门八景”的发展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门八景”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发展。

第一次发展是在清代。至清光绪年间,海门庠生金商、生员金星洲父子二人编纂《海门志稿》时,对“海门八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描述,不仅继承了秦文的《海门八景》诗,还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得“海门八景”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时候的“海门八景”,变成了“印山远眺、金沙夜月、牛头烟雨、椒江晚渡、翠环双峰、清修霁雪、海月朝霞、潮音归鸟”的新“八景”。

虽说这新“八景”还是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三部分组成,但除了去除章安金鳌山的风景,保留东门岭外的金沙洞一带的景点外,其他的几乎全部作了调整。自然风光方面:从原来的峰顶望潮改为牛头烟雨,严街赏月改为金沙夜月,另外增加了海月朝霞和潮音归鸟两景;人文景观方面:把岳头观稼、海口观帆、江滨观船统统去掉,改为印山远眺和椒江晚渡;历史遗迹方面:也变成了翠环双峰与清修霁雪,前者指台州郡守刘璈建造的太和山双塔,后者指宋高宗赵构登临枫山清修寺的故事。

第二次发展是在1936年,著名学者项士元在编纂《海门镇志》时,对“海门八景”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修订,不仅详细描述了八景的具体位置和特色,还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得“海门八景”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海门镇志》卷一《胜迹》中,项士元作这样的介绍:“海门胜迹,自宋高宗驾幸枫山清修寺,御笔留题,其名始著。嗣后文人好事,有以清修霁雪、金沙夜月、牛头烟雨、印山远眺、椒江晚渡、翠环双峰、潮音归鸟、海月朝霞为海门八景,亦有以清修纳凉、椒江浴日、牛屿回帆、南湖垂钓、太和观涛、金沙落雁、印山玩月、白云积雪为八景,更有以枫山观日、层楼晓钟、马郎松石、山阁书声、南湖垂钓、石洞闻潮、鹅岩吐烟、白云晚眺为海门八胜。”显然,到了项士元的时代,“海门八景”又出现了新的说法。

自然风光方面:主要集中在印山、太和山(即翠环山)、牛头颈、金沙滩,又增加了白云山(今属白云街道);人文景观方面:恢复海口观帆(即牛屿回帆),增加了南湖垂钓(南湖的地址不详,有可能指南门河);历史遗迹方面:依然保留清修寺景,只是将原来的看雪改为“纳凉”,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第三次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诗人邱韵舫(名咏芬,号漱梅馆主,温岭人)在继承传统“海门八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八景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创作。他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咏椒江八景》诗8首(如下)。

《印山望月》:天半夜悬珠,晶光何处无。得朋四五辈,携酒两三壶。酣饮情方纵,行吟兴不孤。心心相印处,凉爽足清娱。

《金沙落雁》:沙岸尽铺金,时聆过雁音。风清容乐止,月落起哀吟。潜影烟云杂,寻声苇荻深。因缘鸿爪印,韵事满江浔。

《翠环瀑布》:幽壑碧潺潺,峰回翠自环。奔流岩穴瀑,飞出海门关。沟浍难为水,崩腾欲漂山。裟袈如可补,老衲不寒悭。

《飞阁悬钟》:南塘祠北路,突兀薄云岑。杰阁几焦土,洪钟尚铸金。远闻寒贼胆,大叩振人心。赵宋留遗物,兴亡岁月深。

《太和矗塔》:大壑藏山处,浮图上蹑云。碑题刘郡守(原注:太守刘璈有碑文),垒筑戚家军(原注:戚继光防倭,筑炮垒于此)。寺恁经新造,僧能述旧闻。凌霄文笔在,有日振人文。

《椒浦归帆》:一帆风正饱,满载有鱼虾。飞叶疾于箭,奔流簇作花。人疑看逸马,我欲数归鸦。六邑咽喉寄,椒江永自夸。

《东峦观日》:何处望朝曦,东山此最宜。云开光万丈,水涌影双规。腾闪晴明速,迷疑造化奇。会当华顶上,喜见两轮驰(原注:在十月朔晨,有两轮并升,天朗得观见)。

《鼠屿揽秀》:孤屿临江楼,奇非海外谈。风帆扬远近,地势占东南。说异蛇神幻,居同鸟穴参。未应穷五技,设险足幽探。

至20世纪70年代,椒江面貌发生了新变化,邱韵舫对“海门八景”的内容也相应地作出了调整。将飞阁悬钟改为陵园吊烈,将翠环瀑布改为牛颈通车,其余六景保持不变。为此,他又专门写了《咏椒江新八景》诗8首,所选择的八景依次是:陵园吊烈(指一江山岛战役烈士陵园)、印山望月、太和矗塔、东峦观日、牛颈通车(指牛头颈通向外沙的公路通车)、椒浦归帆、金沙落雁、鼠屿揽胜。除了将鼠屿揽秀改为鼠屿揽胜外,其余的名称都没有改变;诗句上略有改动,如将天半夜悬珠改为天半走蟾蜍,将孤屿临江楼改为孤屿悬江海等,其余文字基本保持原样。

其中,《陵园吊烈》是这样写的:“青山埋烈士,景色倍清新。健体人承露,穿林鸟拂尘。寺钟怀古迹,桥馆勒功臣。迎面金轮涌,辉辉万古春。”《牛颈通车》:“牛伏长延颈,关头看浪花。一塔迎海错,七邑送油车。东顾金沙舞,西窥白鸟斜。珠灯引轮舶,方向永无差。”显然,邱韵舫怀着巨大热情写下的《咏椒江新八景》,不仅保留了传统八景的自然风光(印山望月、东峦观日、金沙落雁、鼠屿揽胜),也传承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椒浦归帆)和历史遗迹(太和矗塔),还融入了现代元素(陵园吊烈、牛颈通车),使得“海门八景”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由此看来,“海门八景”的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传承,更成了椒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