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和平 文/供图
骑自行车时,双脚用力踩踏板,以使车快速前行,这个动作,椒江话叫作“箭”。踩水车需要“箭”,拉板车需要“箭”,拔河的时候也要“箭”牢,用脚稳住地面。甚至,小孩子睡相不佳,脚一“箭”把被子“箭”到床下。或者给婴儿把尿时,孩子也会双脚“箭”格地。“箭”的这种用法在台州各地颇为普遍。
“箭”通常指脚贴住物体的表面,用力踩踏,或支撑、前推等,也指脚悬空伸直,用力蹬。“箭”,只用于脚,不用于手。“箭”是记音,正字应该是“牮”。
“牮”,普通话念jiàn,本指“牮屋”。“牮屋”,指房子倾斜时,用木头支撑使其恢复正直,椒江话也叫“拄屋”。关于“牮”的记载,可追溯到古代的字书、韵书。例如,元朝的《中原音韵》里,“牮”与“箭”为同音字。明代的《字汇》则指出:“屋斜用牮”。明人方以智的《通雅》与焦竑的《俗书刊误》也记述:“撑屋使不欹邪曰牮。”欹邪,意思是倾斜。这进一步明确了“牮”字的含义。《康熙字典》也收录了此字。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为“牮”字的流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支持。试看以下例子。
清代俞彦镐在一篇墓志铭中有如下记述。贞敬夫人在四五岁时,有一次跟随祖父忠景公观看加固房屋。房屋突然倒塌,贞敬夫人失去了踪影。大家都很惊慌,以为她肯定没救了。过了一会儿去看,发现一根大梁屈折着架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空隙,贞敬夫人安然无恙。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夫人四五岁,偶随忠景公观牮屋。屋忽仆,夫人失其所在。众皆惊,以为必无幸也。已而视之,大杗屈折相架,其中空,夫人得无恙。”文中提到的“观牮屋”,指的就是观看工匠加固房屋。
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介绍云南蒙自玉皇阁时讲到,当时楼阁倾斜,难以修复。康熙二十六年,一位来自楚地的工匠“自陈牮略(主动提出了加固方案),知县孙居湜、同县绅士王泽弘、耆民张素学董其事,果牮正如初(终于使得楼阁扶正,稳固如初)。”
《光绪湖南通志》中也提及“牮”:“黄攀龙,桂东人,精于攻木,康熙初,武昌黄鹤楼势倾倚,攀龙牮整如旧,省费万计,人皆神之。”
更早的文献记载,还有唐人的《隋唐嘉话》。文中描述,武则天曾建造明堂,后来,明堂开始从西南方向微微倾斜,工匠们便在明堂内部用木头支撑加固。武则天不想让人们看到这些支撑的木头,于是便在木头上加了一层装饰,做成九龙盘绕纠结的形状。又将明堂圆顶上的金凤凰改成明珠,形成群龙捧珠之势。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今明堂始微于西南倾,工人以木于中牮之。武后不欲人见,因加为九龙盘纠之状。其圆盖上本施一金凤,至是改凤为珠,群龙捧之。”“牮之”即指对明堂进行支撑。
《隋唐嘉话》中的这个“牮”字,《四库全书》中也有写作“荐”的。清代有人对“牮”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说文解字》没有收录“牮”,“牮”是个俗字,应当写作“荐”。(见《霞外捃屑》)
清人的《土风录》也认为,牮“盖明人方俗字。”然而,“荐”字没有被后世的工具书所采纳。
“牮”也指像“牮屋”一样支撑。独特的天台牮桥,即以桥两端各有一组石柱支撑而得名。
日常口语中,“牮”又有“用脚支撑”的用法。在明清以来的文献里,“牮”字经常被用来描述与脚蹬相关的动作。举几个例子。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小说《无声戏》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个老者,一生精于命理,止有一子,未曾得孙。后来媳妇有孕,到临盆之际,老者拿了一本命书,坐在媳妇卧房门外伺候。媳妇在房中腹痛甚紧,收生婆子道:‘只在这一刻了。’老者将时辰与年月日干一合,叫道:‘这个时辰犯了关煞,是养不大的。媳妇做你不着(对不起你,让你吃亏了,让你辛苦了),再熬一刻,到下面一个时辰就是长福长寿的了。’媳妇听见,慌忙把脚牮住,狠命一熬。谁想孩子的头已出了产门,被产母闭断生气,死在腹中。”故事里说的“把脚牮住”,意思就是“用脚使劲支撑住”。若改成椒江话,则可说“用脚牮牢”。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介绍制弓弩过程中如何上弦时,用了“撑牮”一词:“一人坐地上,用绊索安在腰间,将两头圈索套入弩担梢横槽内,用两脚踹在弩托上,两手扶弩梢,往前慢慢撑牮,如弩弯来,令一人将弦扳入扣内。”“撑牮”,就是用力往前撑开的意思。这一描述不仅与台州方言中“箭”的用法高度一致,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牮”字在古代制作弓弩工艺中应用的宝贵资料。
再看医书上的用例。清人胡廷光在《伤科汇纂》里介绍了一种“推骨入”的秘法:“推骨入秘法,或用肩头掮,或用足腿牮。掮者,如挑负然,人掮起,骨入矣……牮者,或坐其上,或卧于地,两手将患人擒住,随用足跟牮去……”这里“用足腿牮”“用足跟牮去”,两处“牮”字的用法也跟台州方言一致。
除了台州方言外,“牮”指“脚蹬”的这一用法,在上海、宁波、温州、舟山等地方言中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字典》均未收录这一义项。
综上所述,“牮”字用来描述用脚蹬的动作,在历史文献中已得到印证,因此,“牮”作为方言的正字应该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