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学 陈卫红 王素珍
只有深入文本细节,才能挖掘深层情感。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理解文本作为首要任务,只有把学生带入文本中,才能更加透彻地领会文本的真实情感,再借助朗读,真正实现了“融为一体”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感悟。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自己读书,从而有所感悟,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
一、情景朗读,感情充沛
教师在关注细节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语境、心境和意境,顺理成章,层层推进。只有对文本理解、感悟了,朗读才是发自内心,才能打动别人。如《慈母情深》的教学片段,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使得作者“鼻子一酸”。文中有一句话“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有的教师在讲课时,要求学生想一想“震耳欲聋”这四个字的情景,便会问学生:“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有没有停止过?”学生回答说没有。教师又问:“你是从哪些词句知道的?”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接着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感受母亲当时的工作情况,感受慈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以及工作环境的恶劣,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师情感的投入,情景的构造,会使学生顺理成章被带入当时作者构造的情景中。学生逐渐与作者、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融为一体,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把自己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可以加深自己对文本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反复阅读,强化感情
小学语文文本教学中,引领学生反复阅读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时候,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引领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引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文本教学的时候,应结合阅读文本,利用悦耳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等,使得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内心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全面升华自身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情感蕴含得比较深远,在具体的情感教学中,唯有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促使学生在联想中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虽然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但是如何处理文本,关注细节是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以读者的角度细读、以老师的角度解读、以学生的角度研读。其次教师更要关注教学细节,要善于捕捉教学细节,随机应变,抓住机会进行教育,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落地开花,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