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语文教育25年,陈平始终秉持“母语教育即儿童精神奠基”的哲学观。她融合杜威“教育即生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创新提出“认知筑基—思维进阶—价值引领”的语文育人主张:通过沉浸式文本解读夯实语言根基,借助项目化学习培育高阶思维,依托文化浸润涵养家国情怀。
在担任校长的同时,她仍坚守教学一线。她的低年级课堂聚焦“语言感知—情感萌发—习惯养成”三阶目标,通过“情境浸润、具身实践、文化寻根、品格塑形”四维路径,创造性实施“童趣化帮教法”。比如执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她带领学生化身“奇石观察员”:用身体模仿奇石感知动词,用朗读建构黄山奇石认知,最后通过“我来说一块巨石”活动,自然渗透“祖国真美,我爱祖国”的品质教育。
为打破学科育人壁垒,陈平构建了“三维联动”育人机制:纵向贯通幼、小、初、高学段,主持四阶梯语文教师论坛实现育人目标衔接;横向融合经典阅读与时代议题,设计“和小瓶子一起读”跨学科课程,深度挖掘文本价值。比如在《青蛙和蟾蜍是好朋友》整本书阅读中嵌入“生命对话”写作课程,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探讨成长困惑,让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
陈平将“文道统一”理念具象化为“童年成长四原色”课程:红色基因传承课中,学生手绘英雄像,用童谣赞先锋;绿色生命教育课上,《彩虹色的花》绘本共读延伸出“爱心交换卡”实践;蓝色思维启蒙通过“汉字积木”拼搭游戏,培养逻辑能力;金色文化认同则以“姓氏故事会”活动,唤醒家族记忆。这种全息化育人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雨润物般融入童年。
在“小石头成长档案”里,记录着这样一幕:性格内向的一年级学生小雨,在《树和喜鹊》单元学习中,通过制作“友谊树叶卡”与同学互动。陈平特意创设“童话邮局”,鼓励她用拼音写下“我想和你跳格子”的纸条。当收到第一封回信时,小雨眼里的星光,正是语文育人最生动的注脚。
而班级里那个曾经胆小的小男孩,正是在“新年读书会”中创编“会说话的树”的过程中,打开心扉,告诉大家“我可以勇敢”。陈平用语文特有的温度,让核心素养落地为可见的成长。
如今,路桥小学的语文教学正在逐步形成“经典润心、实践明理、创作铸魂”的特色育人生态。陈平依然保持着每月精读经典的习惯,她说:“教育者书架的厚度,决定学生的人生高度。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汉字都成为照亮生命的火种。”这位始终怀揣教育理想的校长深信:当儿童在母语的沃土中扎下品格的根须,未来自会生长出担当的脊梁。
记者 姚苗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