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中心医院儿外科
主任医师 林永志/讲述 潘敏超 郑茜茜/整理
最近,5岁男孩小果(化名)被家长带来检查。原因是他这个学期成了幼儿园厕所的“常客”,每隔一二十分钟就要冲向卫生间,严重时甚至间隔四五分钟就要尿一次,可每次只能排出零星尿液。更让家长困惑的是,孩子夜间睡觉时从不尿床,体检也未发现异常。这类患儿,我们每年接诊很多,其背后隐藏的“儿童日间尿频综合征”需引起家长们关注。
这种特殊的功能性排尿障碍,特指3岁以上儿童在清醒状态下排尿频率异常升高(通常每小时超过1次),入睡后症状消失,不伴尿急和遗尿。目前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和自身体质有关。部分患者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但表现出焦虑、咬指甲等压力反应,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适应环境、建立社交的关键阶段,新教室的陌生感、同伴交往的紧张、课堂节奏的不适,或是父母责骂,当压力过大时,尿频便可能成为外在表现。
面对孩子的异常表现,部分家长往往陷入误区。门诊中,我们常听到家长说“憋着”“你就是想逃课”等,这些言语非但无益,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形成尿频加重,逃避上学的恶性循环。科学的干预需要理解与技巧并重:家长蹲下身与孩子平视交流,用“总想上厕所很难受吧”开启对话;书包里备一个减压玩具,放学后预留半小时让孩子自由奔跑;用沙漏游戏逐步延长如厕间隔,辅以“排尿日记”记录追踪诱因,睡前泡脚、听轻音乐放松身心。
当然,并非所有尿频都是心理因素所致,也有很多其他情况会导致儿童尿频。若孩子出现排尿疼痛、异常口渴或夜尿暴增,需警惕尿路感染、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我们每年接诊200多例类似患儿,大部分都可通过治疗康复。除了尿频,如果孩子还存在尿床或便秘,这时需进行更多检查:尿液检查(排查感染);泌尿系超声(评估残余尿);尿流动力学检测(膀胱功能评估)。
家长既要避免过度紧张,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帮孩子建立规律作息,控制甜食摄入,每日保证合适的饮水量。对于刚入学的儿童,可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模拟课堂45分钟。若尿频症状持续多日未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必要时药物治疗。部分有严重包茎或包皮过长的小男孩可能需及时手术处理。
经过治疗和训练后,小果已从每节课都要去厕所恢复到正常学习状态。最近一次复查,家长反馈,小果能专心上课了。
尿频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长路上的特殊考验。家长们要用耐心化解焦虑,及时就医,以科学引导成长,更好地守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