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临海曾有虎豹活动

日期:03-18
字号:
版面:第05版:人文台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何达兴/文 陈静/图

括苍山脉,绵延台州临海、仙居、黄岩,丽水青田、莲都、缙云,温州永嘉、乐清等地,可见括苍山脉地域广袤,自然条件优越,有让虎、豹等动物在此栖息、觅食、繁衍的条件。

宋《嘉定赤城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台州总志”,据这部志的“兽之属”记载,宋代临海区域即有虎、豹活动的踪迹。

我根据《嘉定赤城志》《民国临海县志稿》《民国临海县志》《括苍山临海志》《杜桥志》《临海林业特产志》《临海旧城村志》和有关宗谱记载,以及实地采访,分享我所了解的临海虎、豹活动佚事。

虎入台州府城

旧时,老虎藏于深山,隐于林中,这是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但偶尔也有老虎窜入城市的情况,据临海旧县志史料记录,明、清时,老虎多次闯入台州府城。

《民国临海县志稿》记载:旧传明时于城隍庙之右曾辟“北门”,后因一虎自此窜入,兼以不利防守,故旋即塞之。

清《康熙临海县志》记载:康熙元年(1662)十二月廿六夜,虎入城。次日,投诚陈文达兵击杀之。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冬,虎入城食犬豕。康熙二十二年(1683)癸亥春正月,虎复入城(伤人)。

《民国临海县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秋,大水,有二虎自后岭跃入城。雍正八年(1730),虎夜入城。

台州府城里至今仍有一条以“虎龙”命名的街。据《台州府城史迹寻踪》记载,这条街“南起广文路,北至台州学院墙外,长166米,宽2米。清康熙年间,有一只老虎穿越北固山,窜进这条小弄,城里驻军闻讯前来捕杀,此事影响较大。久之,人们称此弄为虎弄街,后讹为虎龙街”。

虎龙街,这就是老虎窜进台州府城留下的印记。

灵江南岸遇虎豹

清至20世纪中叶,临海的虎、豹佚事,陆续发生在今灵江南岸的括苍、白水洋(永安溪南岸)、江南、尤溪、沿江等镇(街道)的乡村间。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某年腊月,宿仙村民马和茂,曾击毙一虎,并将虎肉出售,用于过年费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尤溪山上,有牧人带着数犬上山放牧,偶遇一豹坐于山坡欲食,与牧人对目视之,牧人即持竹扁担击豹头部,将其击毙。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乡岙底罗村张家山,一次,有村民闻山上有虎,即持铳寻找,发现虎伏一岩下,开铳击之,弹中前腿。岩高数丈,虎未跃过岩石,因伤坠下毙命。

1915年2月初旬,有一虎至临海南乡朝灌叼去一猪。次日,村民寻虎迹,将下山时发现虎至尤溪柴坦龙庙后。并遇二人亦持铳登山寻虎。这时,虎以爪摁住一人于腹下而噬其脸,危急时刻,村民们闻讯赶到,将虎击毙。被虎噬伤者,经医治愈。

1915年秋月,长田乡(今沿江镇)百岩庄上百岩村民冯同春,偕杜岐庄下百岩村民杨茂鹏,持铳在上百岩山中巡狩时,见数十米开外有本村某兄弟俩正在砍柴。过了一会儿,传来呼救声,冯、杨即刻返身,往呼救声奔去。远远望去,只见兄弟俩一人抡竹杠,一人操柴刀,正与老虎搏斗。冯、杨二人见状,为防误伤,即朝天鸣枪,而虎仍不退。在奔跑间,冯被柴桩绊倒,手中土铳意外弹发,砰然再响,正中虎胁。兄弟俩趁机一人用竹杠抡虎头,一人用柴刀镂虎颈,遂毙之。四人抬虎下山,每人除分摊虎腿肉一股外,其余肉、皮、骨等亦均分。后来此事常被附近乡民引用为俗语“上山打虎亲兄弟”的明证。

1947年夏月某日,黄岩万松大岗山村(地与临海交界),有戴氏村童数人在大岗山与杜岐山头一带放牛时,被林中突然窜出的老虎咜走了一人。另一人脸部被老虎抓伤。

1954年春季某日,立本乡(今括苍镇)钱徐村龙山殿山脚,发现一只体似家猫的小动物,后被一农民捕之。即送县博物馆鉴定,时逢项士元馆长和丁伋先生在办公室。经两位先生鉴定,认为这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项先生想送给杭州动物园饲养,因逢星期天,此事未成。接着,这位农民将小老虎送到张家渡会堂,供集市群众观赏。后因厌食而亡。

1970年盛夏的一天晚上8时左右,白水洋镇东山村一个两岁男孩,被一只重达六七十斤的豹子叼走。村民们闻声,立即去追赶豹子。后在豹子“弃孩喘气”的瞬间,才将小孩抢回来。

1989年夏月的一天黄昏,西岑乡(今沿江镇)下百岩麻车村民杨冯美花,去前门猪栏喂猪时,忽见猪栏前有花豹一只。她大惊吆喝,随后将猪食桶掷去,花豹逃。

明清以来杜桥虎豹乱

《杜桥志》载:“明清时代遭虎乱。”杜桥,旧名杜渎,又名涂下桥。这里,选录了几则沿海杜桥、上盘600年间记录的虎事。

明宣德九年(1434),大汾里(相当于今乡级编制),虎乱受伤者无法计算。某日,突然,老虎窜入一农院,村民李文度来不及逃避,边喊边逃。此时,他家子侄闻声赶来,只见李的左肘部已被咬伤,后因医治无效身亡。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蟾洋金仁轩,一天清晨,前往村边水塘岸割草,蓦地田里吼声甚厉,转身望去,只见猛虎急奔而来,他潜入水塘。虎见水即退,但抓伤了他的身体。

清同治九年(1870)闰十月二十八日寅时,下旧城的20余位村民在城里山头用乱石、木棍打死猛虎1只,留藏虎皮1张,四周镶衮为号,供大汾李氏合族遇公事时献用。

光绪年间,一猛虎窜入川南桩头一项氏民宅,众人关门围击之,后留存虎骨。

民国期间,桑园郑道亨妹在村内长塘头夜间抓萤火虫,被老虎衔去。村民们敲锣打鼓追击,追至楼下井坑里,只见孩尸,不见虎影。

1942年清明节,保安队白石王再夫在白石岭杆箬坑处一枪击中虎眼,当场毙命,抬虎游街,后卖给方源盛药店(址设杜桥西街),重106斤。

1943年,农历八月,后山岭郑法顺去坟头洋岭砍柴,临近午时至焦坑岭脚殿见岩裂内宿一虎,回家叫人取来土枪,将虎击毙,重四五十斤。而后,村民将虎抬至桑园花台门,这时,区署官员前来拍照。

1949年腊月,村民金仁堂在百亩地山上打死虎一只,约80斤重,挂在树上,村民前来围观。后来雉溪乡乡长陈学汤、陈学元赶来取走。

20世纪,杜桥区域的岙底陈、桑园、溪口、龙王等村庄的村民,先后用土枪打死金钱豹、云豹7只。

1996年,龙王村村民胡元虎用铁笼饵,诱重17斤的云豹入笼中,后云豹厌食饿死,送海门出卖。

东塍豹洞仍存

东塍镇有一座驲山,又称洞山。洞山,源于山顶上的一个山洞。洞口距地面高约3米。豹子一跃就可进洞,有时夜宿洞中。因此,有人称此洞为豹洞。20世纪初至今,还没有人在此山捕获或打死过豹子。

龙华寺,位于东塍竹岙村。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1951年的一天,竹岙(或溪东)村的一位身强力壮的狩猎人,获悉龙华寺出现豹子,即刻回家取来一把猎枪和一把尖刀,快步向龙华寺奔去。接近豹子时,他立即将手中的尖刀刺向正张口吼叫的豹子喉咙,与豹展开搏斗,直至豹子断气毙命。接着,他将一只重达86斤的死豹子扛进东塍区公所(址设绚珠村)报喜。并将豹摆放在绚珠村晒谷场上供村民参观。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括苍山临海区域未发现野生华南虎踪迹。据《括苍山临海志》(2023年,杭州出版社)记载,括苍山有陆生野生动物241种,其中兽类,属国家一级保护的至少有4种(云豹居首,其他为黑麂、小灵猫、穿山甲),二级保护7种。

(文中涉及村镇,皆为旧名。感谢杨世学、彭连生、李尔昌提供资料。)